本报记者 张 鹏
这些年一路奋斗,武陟县大虹桥乡经济办主任、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亚东不简单!
2011年大学毕业前,摆在郑亚东面前有两条路:留在大城市、到条件艰苦的贫困地区工作。前一条路相对舒适,后一条路注定坎坷。经过一番思考,郑亚东毅然选择了后者。
毕业后,郑亚东报名参加河南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贫困县计划,主动申请到国家级贫困县兰考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在兰考工作4个月后,因为表现突出,他于同年11月被共青团河南省委组织部派往浙江,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从事豫籍在浙团员青年服务和驻外团建工作。他先后任共青团河南省委驻浙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干事、副秘书长、组织部长等职务。
三年的志愿者生涯,从兰考到杭州,郑亚东接触到的或是生活困窘的基层群众,或是背井离乡的务工人员,深知他们的所思所想。其间,郑亚东明确了人生目标:与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站在一起,做一个对人民、对国家有用的人。
2014年年初,郑亚东放弃留在杭州的机会,报名参加河南省委组织部组织的选调生考试,决定将自己在校园和大城市学到的本领奉献给农村。9月,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的郑亚东从杭州来到了武陟县大虹桥乡。
为了使自己尽快进入状态,找到工作切入点,他一边向身边领导、同事请教学习,一边利用休息时间调研本地农村现状和农产品种植情况。走访中,郑亚东发现享誉海内外、有着“怀参王”之称的铁棍山药竟然大多数被中间商低价收购,大大压缩了山药种植户的利润空间,打击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信心。经过深入分析,郑亚东认为问题主要在于散户散种、自产自销的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无法形成品牌和规模合力,农民种出来好东西却卖不出好价钱。
能否利用互联网帮助农民拓宽销售渠道?郑亚东陷入沉思。他分析调研资料,利用自己在学校学习和杭州工作期间掌握的互联网知识,经过反复推敲,最终确定采取“以定代销”的方式帮助乡亲推销农产品。也就是说,由“地主”出资承包农民土地;当地村民负责山药的种植和管理;“村与良田”志愿者服务队负责品质监管,最终收成则归“地主”所有。这样一来,不仅实现了消费者与种植户之间的面对面交易,消除了中间环节,还大大增加了农民收益。
在具体操作中,郑亚东主导制定了产品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了从选地、整地、种植、养护、开挖、包装、运输、配送到餐桌的标准化流程。由他探索的农产品“O2O”模式,搭建了线上交易平台和线下体验基地。郑亚东创新推行了“健康食材订单式种植”模式,即动员铁棍山药、无公害蔬菜的需求单位和个人在种植前划地认购,以签约代种的方式盘活了农户资金,疏通了农产品销路。此外,他还运用跨界思维,指导建成了线下体验餐厅,丰富了“地主”的体验感,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郑亚东主导的这个富民助农项目曾先后荣获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优秀奖和第四届“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铜奖。
在郑亚东的指导下,大虹桥乡安张村天雨林果合作社建成了武陟县首家共享农场,共吸纳100户贫困群众入股参与分红。共享农场采用标准化管理模式,将30亩地均分为600份,通过“村与良田”平台向城里人推送认领土地通知。每份600元的年使用费大大提高了土地亩收益,拓宽了贫困户增收的渠道,现已发展成为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为了让外地人更便捷地了解大虹桥、走进大虹桥,郑亚东在大虹桥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开办了“武陟彩虹桥”微信公众号,并负责图片拍摄、软文编辑、活动策划等日常运营。截至目前,该微信公众号共发布软文100余篇,累计阅读量超过15万人次,成为外界了解大虹桥乡地域特色、风土人情的主要窗口。
有付出就有收获,郑亚东和他发起的“村与良田”项目不仅得到了群众的认可,相关项目还作为“互联网+农业”的典型写进了武陟县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为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大虹桥乡于2018年启动了五车口古镇项目,郑亚东吃住在村,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并代表项目所在的大虹桥乡安张村参加了全市“我为家乡代言”竞演推介活动,最终赢得了“最美特色村”荣誉称号。
今年清明小长假,郑亚东组织策划了“美丽乡村思源行·乐跑四好农村路暨大虹桥乡首届‘忆’乡村旅游嘉年华”活动,吸引省内外游客超过10万人次,为当地餐饮、农产品和零售业带来的直接收益达500万元,其中3个产业扶贫基地的草莓销售总额突破了10万元。
因工作成绩突出,郑亚东先后荣获河南省扶贫青春榜样、河南省优秀团干部、焦作市优秀共产党员、焦作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记者手记
农业农村是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志在扎根基层奉献青春、始终与需要帮助的人站在一起的郑亚东,是敢想敢干的年轻人,他用青春作船、梦想为帆,为大虹桥乡农民脱贫致富铺就了快车道。
“四季轮转深耕于田,初心不改践诺于行”,这是郑亚东砥砺奋进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