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红色文化“塑形”焦作革命老区
最美画卷献礼新中国七十华诞
焦作师专邀你讲廉洁好故事
韩国艺术家热捧焦作绞胎瓷
文化消暑渐成焦作新风尚
学府书店读书排行榜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 年8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消暑渐成焦作新风尚
——我市各文化场馆暑期文化活动掠影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市图书馆低幼阅读区充满童趣。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摄
  ⬆暑期在家人的陪同下,从新西兰回国的小姑娘在市博物馆参观。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摄
  ⬅市文化馆内,许多少年儿童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画画。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摄
 
   

  本报记者 王玮萱 实习生 李颖慧

  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用这句南朝萧纲的诗来比喻连日来的高温天气带给焦作市民的感受十分合适。

  近日,记者发现,越是高温天,许多焦作人越爱往我市各文化场馆里“钻”。他们更喜好在文化场馆里品一品消暑解渴的“文化汤”。

  暑期以来,市文化馆每天可谓是人流如织。学画画的、学二胡的、学声乐的、学舞蹈的、学魔术的、学非洲鼓的、学手风琴的、学语言表演的、听文化讲座的人群络绎不绝。

  现场一位参加合唱团的市民告诉记者:“我每年暑期都要带着孩子一起来文化馆学习,孩子学美术,我参加合唱团,共同充实暑期生活。”另一位市民则称:“专业老师授课,还不用拿学费,与其闷在家里受热,不如到文化馆里消消暑,学习学习。”

  据悉,在学生放暑假前期,市文化馆已为市民制定了一张丰富多彩的“课程表”,并派出专业老师,协调文化志愿者授课。市文化馆培训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11年市文化馆免费向市民开放以来,每年春季的4月、5月、6月,夏季7月、8月,秋季的10月、11月,以及学生寒假期间,市文化馆都会安排免费的文化培训活动,可以说“全年无休”。近几年来,“到文化馆充充电”已成了许多市民的生活方式。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来,市文化馆平均每年免费培训市民7万人次。

  市图书馆里更是热闹。每天7时30分左右,就有市民排队等候在市图书馆门前。为了适应暑期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市图书馆灵活调配自修学习空间。据统计,进入暑期以来,市图书馆日均接待读书群众5000余人次,高峰期日均接待量可达8000余人次。

  另据记者了解,2012年4月市图书馆正式开放时,年均活动约100场,而现在市图书馆年均活动约500场,几乎每天都有两场主题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及良好的硬环境,是吸引市民走进市图书馆的关键条件。

  其实,不仅仅在市图书馆,记者在解放区图书馆同样看到,每日该馆人潮涌动。进入暑期以来,该馆文化活动明显增多,快乐学国学、读书交流会、手工创作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天天都有,吸引着辖区市民。该馆克服馆小、容量小的短板,不断将文化活动延伸至辖区各社区、楼院,赢得市民点赞。

  到博物馆里了解焦作文化,已是许多市民的选择。近日,记者来到市博物馆采访,见到一位老人正带着8岁的外孙女认识陶仓楼。这位老人告诉记者,外孙女在新西兰长大,接触面多是西方文化。可她的“根”在焦作,所以只要外孙女一回国,他就会带着她来市博物馆参观。这位来自新西兰的小女孩儿高兴地告诉记者:“这些文物让我惊叹,我为家乡文化感到自豪。”

  据市博物馆统计,暑期以来,该馆每日接待市民约1000人次。

  采访归来,记者深感,让市民主动了解、参与焦作文化建设,才是焦作文化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