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国利
本报通讯员 宋祖恒
记者近日走进武陟县西陶镇,看到道路宽广平坦,道路两侧50米宽的林带郁郁葱葱,造型别致的花带五颜六色。“这条9.6公里长的世纪大道,是俺镇去年投资建成的,设计通行能力30年不落伍。高质量发展成就高品质生活,我们要让老百姓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西陶镇党委书记冯会民对记者说。
镇景生机盎然。作为全市小有名气的工业强镇,西陶镇拥有造纸、化工、食品、“四大怀药”等支柱产业,是我市为数不多的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去年还入选了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为彻底解决农村的脏乱差现象,西陶镇从环境改善入手,浓墨重彩书写人居环境改善大文章。今年4月份,该镇倾听群众意见,强力改善人居环境。由镇、村一把手挂帅,该镇成立了人居环境集中整治领导小组,与各村、学校、企业、职能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要求街道清、脚下净、墙体白、家园美。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奖惩措施,规定时间内完成达标任务的村,奖励1万元。否则,挂黑旗,限期整改,年底不达标的取消评优资格。
在西陶镇文体公园办公楼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大红字格外耀眼。走进公园内,400米健身步道环绕着足球场、篮球场、老年门球场。篮球场正进行着激烈的比赛,中场休息时,裁判长介绍:“今天举办的是暑假篮球友谊热身赛,每天晚饭后,这里就成了欢乐的海洋,青年人玩球,老年人练拳、健身、跳广场舞,戏曲爱好者时不时拉一弦、唱一曲,热闹极了。”
村街诗情画意。西陶村7560多人,村两委在该镇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以19个村民小组为管理辖区,每人收10元,村每人补助5元,资金由村集中管理,每户门口都挂有干部党员责任人,明确责任、任务,一周一检查,一月一评比,对街、院卫生达标的,村里出资为街、院挂最美街道、最美庭院大红灯笼。
记者在第八村民小组采访时看到,十多名党员干部手持铁锹、扫帚,不停地清理落地垃圾,小组长史海军说:“这段时间村里进行人居环境集中整治,俺们这些老党员都是自愿来的,虽然累点脏点,看到现在村里的街道干干净净,百姓欢喜,俺打心眼里高兴,现村内外总长31公里、50多条主干街道已成为亮丽风景线。”
南东陶村,4月底在环境整治检查中,被挂上了黑旗,村两委向镇党委、政府立下“军令状”,保证在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月中摘掉黑旗。记者刚走进村口,看到排污管网铺设和党建游园建设主体工程已经结束。该村党支部书记皇进才告诉记者:“俺村投资70多万元建设3000平方米党建游园,把原有的300多亩葡萄园、桃园和40多亩荷塘有效连接,打造一个景、花、果、游一体的场所。”
在王顺村李保才家门口,站着十几个年轻人,他们不停地用手机自拍、互拍。一名年轻人说:“我们学校在放暑假前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用镜头反映家乡乡村振兴的变化美景,开学评比。这两天我拍的三张家乡美景,已发送学校微信群,点赞率最高,目前看来得奖不成问题。”
农家品质生活。生活有品位,健康有保障,才是真小康。东白水村是改厕整体推进村,记者在该村党支部书记史振国的引领下,来到刚改厕结束的侯有生家,他对记者说:“镇改厕工作开始时,确实有点不理解,后来看到别人家改厕后,孩子们也催,这才改自家厕,改厕后就是大不一样,卫生环境好多了,进厕也没臭味了。现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喝不愁了,人在平常生活中就得求健康求品质。”
记者在村采访中,遇见正带领镇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小组检查工作的镇长贾立新,他说:“现在全镇22个村,人居环境都在按一个标准集中治理,采取镇、村、农户三位一体管理模式,以‘五个一’要求整体推进,让西陶镇进入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政府在为民办好事、办正事、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