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孙阎河)昨日,记者从市人民医院获悉,7月30日,该院心血管内科三区成功实施我市首例心腔内三维超声指导下射频消融术,为一名频发室性早搏患者根除了困扰两年的心律失常。据悉,这项技术也是首次在豫西北地区应用。
这位患者今年40岁,近两年频繁出现心悸、乏力等症状,并在活动后出现症状加重现象。近期,患者的症状明显加重,便到市人民医院治疗。经过入院检查,患者被确诊为频发室性早搏。该院专家解释,患者24小时Holter提示室性异位搏动总数达39141次(34.7%)。这一结果意味着患者的心脏每搏动3次,就有一次属于非正常性的。该院心内三区医生根据患者的心电图进行进一步判断,怀疑患者的室性早搏起源于乳头肌。也就是说,这位患者心律失常起源的部位结构比较复杂,在使用射频消融导管时,到位及贴靠都十分困难,消融难度相当大,手术成功率低。
对此,该院心内三区主任李爱琴与其团队经过反复讨论,在与患者家属进行详细沟通后,决定为患者实施心腔内三维超声指导下射频消融术。
据该院专家介绍,心腔内三维超声在右心系统可构建全心三维模型,实时显示心腔内解剖结构,较传统X线及CT融合图像更真实、准确,可以帮助介入医生更加直观地看到心脏结构,指导导管到位,为射频消融术提供了强大的指导作用,与三维标测系统实现完美互补,并能避免患者遭受X线及造影剂的伤害,也能保护医护人员及电生理技术人员免受伤害。同时,心腔内三维超声可全程导航标测及消融导管,测定血流速度及心功能,及时发现消融并发症,能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尤其对于房颤、室性早搏等复杂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术更能发挥其优势,还可为慢性肾功能不全、造影剂过敏的房颤患者提供救治。目前,心腔内三维超声技术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型医学中心,已广泛应用于包括房颤在内的各类复杂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中。另外,这种技术具有创伤小、手术快、恢复快、成功率高等优点。
术中,该院心内三区医生在介入科医护人员的协助下,先是将血管穿刺后把超声导管置入患者右心室,实时重建左心室心腔及乳头肌等结构。重建后,再进行三维标测,最终确认靶点位置位于左后乳头肌间隔测偏高位置。随后,在心腔内三维超声实时引导下,消融导管准确到位,圆满实施了手术。整个手术过程零X射线,实现了安全、有效、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