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血液透析患者发现能为血液透析治疗提供充足血液的自体血管内瘘没有了震颤,便赶紧到市人民医院泌尿内科就诊。刚下了夜班还没到家的该院泌尿内科副主任郭林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回了医院。
为什么如此着急呢?原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现在很多透析患者都要在前臂靠近手腕部位的动脉和邻近的静脉进行缝合,使吻合后的静脉中流动着动脉血,形成一个动静脉内瘘。这样,患者就可以更方便、有效地进行透析。而这种内瘘中的血液作为流体在血管内流动时,如果内瘘静脉主干闭塞,吻合口却仍保持通畅,内瘘血流就会随着动脉搏动向心脏方向流动,这样就会导致原有内瘘特有的震颤消失。震颤一消失,也就意味着内瘘静脉局部很可能出现重度狭窄或闭塞,使患者无法顺利进行血液透析。因此,血管内瘘也被透析患者称为“生命线”。
为了尽快疏通患者的“生命线”,郭林回到科室后赶紧带着患者来到彩超室,与彩超室主任康素玲说明情况,请她为患者进行血管检查。很快,检查结果明确了病变的位置。之后,郭林又积极与手术室结合,而此时已到了中午休息时间。但是,手术室护士长陈华立即协调人员和场地,帮助泌尿内科安排了急诊手术——彩超引导下人工动静脉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PTA术)。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手术开始后,这位患者患类风湿关节炎多年,肘关节已经变形,不能平展上肢,且前臂和手术台呈45度夹角,使手术几乎不可能实施。医护人员经过临时协商,决定打破常规,放弃从头静脉至近心端这一经典导丝进入路线,改为从桡动脉至远心端这一导丝进入路线。不过,如何把导丝从桡动脉进入头静脉是这种方式的难点所在。手术中,该院泌尿内科医生精心操作,历时70分钟,终于为患者打通了血管内瘘。术后第二天,患者透析非常顺利,血流量可达300ml/min。
据悉,血管内瘘比较娇贵,可谓是“热不得、凉不得”。这次手术前后的4天内,该院泌尿内科和透析室已接收6例内瘘狭窄甚至闭塞的患者。该院泌尿内科医生表示,短期内出现如此多的病例,说明天气炎热导致的不显性失水增加,从而使患者血液黏滞度变高进而形成血栓的可能性增加。以往的治疗手段是内瘘重建,损伤重、恢复慢,血管资源大量损耗。现在,该科开展的彩超引导下人工动静脉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可以在术中有效保护患者的血管资源,创伤小,术后可立即进行透析,并且能缩短患者的住院周期,减少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