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阎河
到市中医院人民院区采访,偶遇解放院区康复科主任杨明军,寒暄之后得知,原来位于人民院区的市治未病中心近期交由杨明军负责。《黄帝内经》上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早就想了解市治未病中心的记者赶紧问:“治未病中心最近开展有哪些项目?”杨明军想了想说:“那就是核桃灸了。”“核桃灸?”记者一脸茫然。看到记者不解,杨明军说:“核桃灸就是用破开的两瓣核桃壳扣在眼镜架上,配合艾灸,用来治疗近视眼、青光眼、视疲劳、视物模糊、夜盲症、急慢性结膜炎、麦粒肿、角膜炎、黑眼圈、眼睑下垂和老年性白内障等各种眼病的一种方法,但是由于这种治疗方法还在探索中,我们暂时先开展青少年假性近视的治疗。”
“这个有传承吗?”记者问。
杨明军笑着说:“要说核桃灸也属于隔物灸的一种。核桃为补肾之品,核桃皮也可以入药。清代《疡医大全》一书中有关用核桃壳灸治疗外科疾病的记载:大核桃劈开,去肉,壳背钻一孔,内填溏鸡屎令满。将有溏鸡屎一面合毒顶上,孔外以艾灸之。不论壮数,惟取患者为快。壳热另换一壳,如法灸之,其毒立好。不过,古书都记载眼睛禁灸,但说的是直接灸,不是隔物灸。据说,核桃灸发明人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原主任李志明教授,后来的都是倡导者。”
随后,杨明军将记者带到门诊三楼的治未病中心,找到一直负责核桃灸的副主任宋艳峰,让他进一步帮助记者了解核桃灸。
在治疗室,宋艳峰拿起台子上一个用铁丝制成的眼镜架,两个眼镜框前面和中间靠上位置各有一个钢丝网制成的圆柱体,用细钢丝与眼镜架连在一起。他告诉记者,这就是核桃灸用的特制眼镜架。然后,他又拿起两瓣核桃壳,分别扣在眼镜架上。记者拿起来看了看,发现两瓣核桃壳上各有两个绿豆大的小孔。
给记者演示完毕,宋艳峰说:“熏灸前,我们要用柴胡、麦冬、蝉蜕、菊花、枸杞、黄芪、决明子等中药熬制成药水,把核桃壳放到中药液里泡透,然后再在核桃壳里面涂抹一层我们用黄芪、当归、菊花、决明子、丹参、冰片等中药调成的糊状药膏,这样就可以让核桃里面的中药经艾柱熏灸后产生药水蒸气熏蒸眼区,使药效直达眼部。而在具体治疗中,我们采取的是综合疗法,先给患有假性近视的孩子进行20分钟左右的眼部按摩,使眼部肌肉和神经得到充分放松,然后再用核桃灸进行眼部熏灸,每日一次,15次为一个疗程。期间,还要给孩子配合进行耳穴压豆疗法。”
交谈中,有暑期预约核桃灸的孩子前来治疗。按照刚才宋艳峰介绍的程序,护士在给她做过眼部按摩之后,将配制的核桃灸眼镜架轻轻地给孩子戴上,几缕青烟袅袅升起,一股艾香顿时弥漫了整个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