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年轻的朋友们不亦乐乎,大家买礼品送情人,少则几百元多则数千元的“甜蜜消费”在不少人看来再正常不过。对此,有人将当下的七夕节消费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将其娱乐化,二是将其商品化,三是将其荒诞化。显而易见,七夕节商品化是最鲜明的特征,爱情被消费“绑架”了。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心雨zyh:七夕节日商品化,争先恐后把单下;理性消费别跟风,莫让爱情被“绑架”。
@等候5608:商家巧用七夕节的爱情因素大力炒作,让爱情变得金钱味十足,令人悲哀。希望大家理性对待七夕节,理智消费,莫让这种荒诞的消费观念继续存在。
@常睿平:商家炒作七夕节,是一种营销策略,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商品销量。只要消费者跟风,爱情就会被消费“绑架”。
@一更时分:只要双方真心相爱,根本不需要用消费的形式检验“爱情纯度”。双方相互陪伴,哪怕只是静静地坐着,也能让人感到幸福。我认为,将节日商品化是对爱情的最大伤害!
@无价宝之:只有盲目跟风人的爱情才会被消费“绑架”。其实,如果大家根据自己的财务情况理性消费,既能营造节日氛围,又能增强生活的仪式感,也是挺不错的选择。
@kellykeron:其实,很多节日都被商家当成了炒作的噱头,早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必须保持冷静、量力而行,绝不能让自己的爱情被消费“绑架”!
@工程师-作家-湖南大学讲师张闻骥:虽然理性消费更值得提倡,但从商家的角度看,他们很有商业头脑;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自由选择无可厚非。
@江苏日月江南:商家将七夕节作为营销载体很正常,只要不违反法律和道德,他们的一切营销行为都无可厚非,我们更不必大惊小怪。
@老吕飞刀:爱情被消费“绑架”也是一种幸福!其实,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家送心爱的人礼物不仅能制造小浪漫,还能赢得爱人的欢心、拉动社会经济,可谓一举多得。
@昆仑雪无痕:商品社会环境下,爱情已经从单纯的人类情感变成了建立在商品之上的复合情感。可以说,感情和商品密不可分。我认为,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没必要按照传统观念去衡量当代人的价值观!
@河北白帆:商家七夕搞营销,“绑架”爱情掏钱包;理性消费莫攀比,庸俗人生不可靠。
【下期话题】
“痕迹管理”是与非
党中央今年年初出台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各地积极贯彻中央部署,在改变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现象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需要注意的是,个别地区重痕迹轻实绩、重拍照轻实效、重材料轻实干的现象仍然存在,为基层工作者减负的藩篱仍然没有拔掉。有网友认为,应该取消“痕迹管理”,让阶段性事实与业绩证明工作成绩;还有网友认为,作为近年来新兴的党政机关绩效考核手段,“痕迹管理”本身没有问题,只是运用尺度上需要调整。对此,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聂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