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条,为了不打扰地方,不增加百姓负担,从北京到广州,沿途所经州县驿站,交通工具自行解决,费用自付,不在各驿站索取分毫;第三条,所有借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许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等高档食品,以节靡费;第四条,严禁身边工作人员收受红包馈赠。在传牌的最后,强调“言出法随”,要求沿途各州县驿站官员严格遵守,违者严惩。我们知道,在封建时代,钦差大臣作为代表皇帝完成特殊使命的要员,地位之尊贵、礼仪之排场是仅次于皇帝出巡的。唐代御史韦思谦早就讲过,“不能动摇山岳,震慑州县,为不任职”。特别是,林则徐在赴任前曾先后八次受到皇帝接见,不但能够秉承不讲虚荣、廉洁自律的一贯作风,轻车简从,而且对随员严格要求。早在元代,江西、福建曾流行一首民谣:“九重丹诏颁恩至,万两黄金奉使来。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回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这里的“奉使”指的就是钦差。林则徐虽身处封建官场,却迥异于那些炙手可热的权贵,超然于名利之外,出淤泥而不染。这两道传牌,既是林则徐的“廉政公示”,更是其从政的廉政宣言。在查禁鸦片期间,林则徐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上联告诫自己,要有宽阔的胸怀,才能像大海那样包容万物;下联砥砺自己,必须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挺立于世。正如他给友人的诗中所说的:“有欲刚则无,此际伏病根。”林则徐身体力行的正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古今中外最高的官德准则。
第二个“不”,不贪贿。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鸦片者,道光帝令各地督抚各抒己见。林则徐坚决支持黄爵滋的主张,提出六条具体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当年八月份,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并严厉警告:“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公元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奉命到达广州禁烟,第二天便在辕门外贴出两张告示:一张是《收呈示稿》,另一张是《关防示稿》,这两张告示是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向当地官员、百姓和外国商人的公开表态,再次以清廉告白天下。林则徐与当地的邓廷桢、怡良等,首先向暗中帮助外商走私鸦片、走漏白银的十三行洋商开刀。在这十三行洋商中,怡和行洋商伍绍荣、广利行洋商卢继光是“总商”,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集团公司老总。林则徐责令伍绍荣等迅速向外商传达他的谕令,要外商将鸦片尽数缴出,并写出“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的书面保证。他还严正声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个洋商头目伍绍荣看到事态严重,试图幸免,就通过关系找到林则徐,表示“愿以家资报效”,妄图用巨额行贿解脱。林则徐听了呵斥道:“本大臣不要钱,要你脑袋!”将伍绍荣等人斥退。伍绍荣等人见林则徐的禁烟态度如此坚决,只好向外商传达了林则徐的谕令。对林则徐的刚正廉洁,英国人也很佩服,他们说:“林钦差的手没有被贿赂玷污过,他以廉洁、睿智、正直和不敛财富著称。”
第三个“不”,不惜身。虎门销烟后,英军攻陷定海,北上侵占大沽。道光帝惊恐求和,开罪林则徐,将他革职充军新疆伊犁。公元1842年8月,在去伊犁的途中,途经西安,口占留别家人,口占就是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林则徐写下了两首正气凛然的诗句。第一首诗:“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出门”两句,告诉家人,我离家出门远行,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胸襟开阔,笑对生活,你们也要乐观旷达,且莫难过悲伤。“时事”两句,说自古以来,任何国家民族都很难从没有任何过错中取得成功,是非成败都属正常,而达官贵人也都不是与生俱来,都需要从苦难中磨练出来。“风涛”两句,“三岛”即英伦三岛,“九垓”指的是中国九州。回想起抗英禁烟运动,我蔑视英国侵略者。从此之后,我决心要遍游神州大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休信”二句,说民间有谚语云:“赵老送灯台,一去不回来。”劝慰家人不要轻信那些儿童的话语,认为我这一去就回不来了。这里也是对那些暗中幸灾乐祸人的正面回应。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