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首诗。那第二首呢,就是我们要解读的两句诗的全文:“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全诗表明了林则徐在禁烟抗英问题上,不顾个人安危的态度,虽遭革职充军也毫无悔意。“力微”二句是说自己能力薄弱而责任过重,很早以来就感到精神上难于应付了,再竭力干下去,衰老的身体和平庸的才能一定不能胜任了。“苟利”二句大意是说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把生命交付出来;难道可以有祸就逃避,有福就迎受吗?在春秋时期,郑国子产受到诽谤时,说过这样两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苟利”二句是林则徐最喜爱且经常吟咏的诗句。“谪居”二句大意是说,我这次只是遭到了遣戍,还没有掉脑袋,这是皇上的恩泽,自己缺乏才能,正好当一名戍卒以养拙。“戏与”二句作者有一个自注说:“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酒杯,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宫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开玩笑地给老妻讲了杨朴和苏东坡的故事,跟她说,你也尝试作首“断送老头皮”那样的诗送我吧!这两首诗,可以看作林则徐一生中人品人格的最深本质和官德官品的最高升华。为了国家利益,为了民族未来,忍辱负重,以命相许,感天动地,可歌可泣。
第四个“不”,不谋家。林则徐幼承父教,受益很深,成年后,对自己的孩子同样要求严格。前面讲过,他曾经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下联是: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道光廿七年(1847年)农历正月,林则徐在西安的陕西巡抚衙署,将家产进行了分割和处分。他对三个儿子说,自己为官30余年,没有时间管理家业,所有房产只值三万两银子,每个儿子只能分得价值一万两银子的房产,而现银则无可分。他在《析产阄书》中嘱咐儿子:“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他还告诫:“凡我子孙,当念韩文公所云‘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什么意思呢?就是告诫儿子记住韩愈的话,辛劳勤俭,才挣下这份家业,不要迷惑心智,忘记当初的艰苦,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子孙矣!林则徐三万两银子的家产在当时的朝廷重臣封疆大吏中应当是排不上名次的,足见其很少谋家。这种境界,即使在今天,比起那些动辄敛财数千万甚至上亿元且卷款外逃的贪官,仍然并永远是高风亮节的官员楷模。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引用“苟利”两句诗,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讲,我感觉这两句诗最大的现实意义就在“担当”二字。那么什么是担当?担当就是“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担当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担当就是“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担当就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担当就是“谁敢立马横刀,唯我彭大将军。”担当就是“两军相遇勇者胜,生死毁誉无所谓。”担当就是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论个人的祸福安危,为了党的事业、国家利益和人民的福祉,必将置生死于度外,“我以我血荐轩辕”。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