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博爱县天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杨天其,刚刚步入不惑之年,其成功之路,从一名经验丰富的“失败者”起步。
2007年,杨天其带着多年打拼积攒下来的积蓄返乡创业。在镇、村领导的鼓励和乡亲们的支持下,杨天其流转了村里的百余亩土地,其中六十亩用来发展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西瓜种植业。
每个西瓜均重4公斤,一亩地起码能产2000公斤,每公斤按一元钱卖,每亩地就能挣2000元。种植之前,杨天其把账算得很清楚,后来西瓜生长也如人所愿,大部分西瓜都能长到5公斤。
收获在即,一场持续的大雨致使杨天其六十亩地的西瓜炸裂、腐烂,近乎绝收。
家贫出孝子,逆境磨意志。生性倔强的杨天其坚信黄土地里也能长出“金饽饽”,决意要在农业领域闯出一片新天地。
缺技术,学!没市场,闯!六年时间,杨天其积累了经验,收获了市场,找准了方向,并先后获得成人中专学历和种植业农民技师职称。2013年,杨天其流转了200余亩土地,注册了博爱县天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和河南省农业大学、焦作市农林科学院、焦作市科技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新品种开发、新技术引进等合作关系,经过考察调研、共同攻关,选择了小麦和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小麦与甜玉米娃娃菜间作种植模式,走上了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特色生产、助农增收的富民之路。
杨天其选择的种植模式分大棚和大地两种,均为“立体种植”。大棚种植实现了“四种四收”,一个大棚一年的综合收益能达2万余元。大地种植也能做到“三种三收”,每亩地每年的毛收入也有1万余元。
为推广这一成熟的生产模式,带动更多农户共同走上致富路,特别是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奔小康,经过思考并多方征求意见后,杨天其选择了“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
杨天其的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了种植合同,在种苗选择、田间技术指导、农产品收购等方面提供了更多惠民服务。
清华镇街道南朱营村贫困户赵德义率先通过种植辣椒脱了贫,说起今年的收成,他喜笑颜开:“今年我种了3亩辣椒,亩产超过了2000公斤,现在的行情是10块钱一公斤,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像赵德义一样,已经有112户贫困户依靠杨天其的合作社年均增收5000元左右。
我市贫困户的主要致贫原因之一是因病因残。杨天其的母亲是聋哑人,因此,他对残疾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针对贫困户中的残疾人家庭,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杨天其给予其产前、产中、产后全程“保姆式”服务;对于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和残疾户,杨天其为其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范和操作流程。
今年57岁的孝敬镇东王贺村村民金仓笑家中有两位残疾人,今年在参加产业扶贫学习班的时候,金仓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种了两亩地辣椒。“杨天其对我们残疾贫困户特别关心,经常去地里给我们进行技术指导,今年辣椒收成不错,一亩地少说也能挣6000元。今年种得少,明年我要多种几亩辣椒。”金仓笑感激地说。
成熟的种植模式、贴心的技术服务、畅通的销售渠道,短短两年时间,杨天其的合作社就吸引了周边县(市)500余户农户入社成为社员,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他也隐约感到了不安:“种太多辣椒不好卖,乡亲的收入不高可咋办?”
其实,早在合作社成立之初,杨天其便与山东枣庄蔬菜批发市场、郑州万邦物流园、陕西欣桥蔬菜批发市场的商家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与贵州老干妈签订了供销合同,实现了以销定产并约定了最低收购保护价。今年约定的最低收购保护价为每公斤10元,市场价高于10元时,按市场价收购。
不仅如此,杨天其筹资200万元新建的集烘干、分拣、冷藏于一体的大型设备已经投入施工,年底前即可投入使用,届时将形成一条集种植、回收、初加工、深加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有了这套设备,我们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更强了。”杨天其信心满怀地说。
未来3年至5年,杨天其计划将自己成熟的种植模式在焦作市推广1万亩以上,按照“基地+种植户+电商+全域旅游”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更多农户、贫困户、残疾户脱贫致富。
记者手记
父亲是位朴实的农民,母亲先天聋哑,他初中毕业便扛起了家庭的重担。
走村串巷卖花生辣椒酱,独闯山西倒卖蜂窝煤,干过装修工,拿过电焊枪……
初次创业,造物弄人,愈苦弥坚,光荣踏上追梦路。
不忘初心,锲而不舍,终得成功,致富不忘众乡邻。
牢记使命,勇于担当,鼓足干劲,脱贫路上显身手。
这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杨天其,一个努力奔跑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