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茹振钢,1958年12月生,汉族,焦作沁阳人,河南科技学院小麦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原学者,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庄巧生小麦研究贡献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
作为享誉全国的百农系列小麦的“总工程师”,茹振钢几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倾情奉献,书写着小麦育种史上的传奇,践行着“让很少的土地生产出很多的粮食,让亿万农民连年丰收,让国家粮食安全底子更牢”的铮铮誓言。他培育的小麦品种“矮抗58”播种面积占全国小麦播种面积的1/10,累计推广近3亿亩,增产小麦121.1亿公斤,增产效益达300亿元,被誉为“黄淮第一麦”,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201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茹振钢以“立足河南,服务国家”为目标,走遍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主要小麦产区,厚厚的笔记本上记满了不同地区小麦的生态环境、生物特点及生产水平。为了掌握麦苗抗冻性、抗寒性的第一手资料,三九寒天,他裹着军大衣蹲在寒风刺骨的麦子地里,查看苗情,选优去劣;为了摸透麦子耐高温、耐干旱的习性,夏日酷暑时,他头顶着炎炎烈日,一站就是一天,对小麦品系逐个筛查;为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几十亩的实验小麦,他曾一株株手工脱粒,一干就是个把月……
凭着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一股不怕苦、不怕累的干劲,他终于培育出了让老百姓满意的高产优质小麦品种“矮抗58”,亩产量达到650公斤,书写了小麦育种的新篇章。
茹振钢坚信:“种子是农业的核心科技,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矮抗58、百农418……他将小麦产量从亩产300公斤左右先后提高到400公斤、500公斤、650公斤……
为了给粮食生产储备新成果,如今,已步入花甲之年的他,向“世界100年、中国60年”没有攻克的难题——BNS型杂交小麦发起了“冲锋”。
目前,他已成功配制出4个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经过大面积试种,均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势。2016年,其中的一个组合在修武县实现亩产898公斤,为我国小麦增产储备了更先进的品种和技术!
“现在,我们在杂交小麦不育系研制、制种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距离成功仅一步之遥!”茹振钢兴奋地说,在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实现杂交小麦研发新突破,有望成为提高我国粮食安全水平、占领国际种业竞争制高点的科技支撑。
从教30多年来,茹振钢始终秉承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理念,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耕耘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他常说,为人师表,在讲台上要展露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传递信心、传播正能量。
茹振钢不仅成就了一批领先世界的育种技术,也为中国育种科研播撒下了一批“人才种子”。他带领的小麦科技创新团队拥有38名农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材料工程学等专业的中、高级职称创新团队。该团队集多学科、多专业人才于一体,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人才,打造了一支带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科研主力军。他曾无偿地将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奉献给科研团队和实验室建设;他曾义务筹集100多万元作为青年教师创新基金;他曾拿出自己的130万元科研奖励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基金”;他曾拿出几十万元的个人收入用来资助贫困学生……
谈起焦作,茹振钢说:“我们家乡的人特别聪明、能干。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希望老家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优秀人才来焦把事业做得更大。我坚信,凭焦作人的聪明才智,焦作人的干事创业精神,焦作将会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