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②)精心组织,攻坚克难。对于电力人来说,再难啃的“硬骨头”也能啃得动。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抬着电杆、电料上山,撬开岩石挖基坑,爬上山崖放导线,虽然手脚起了水泡,肩膀磨烂了,衣服被荆棘扯破,但大家毫不退缩,加班加点,攻坚克难,确保顺利完工。
夕阳西斜,一天的暑热在沉沉暮色中渐渐消散。此时,丹河峡谷华灯初上,一盏盏明灯点缀下的深山别有一番滋味。溪上,人们顶着探灯,那应该是擅长摸蟹的人要满载而归,为家人做上一顿河鲜鱼蟹;小广场上,大大的照明灯格外晃眼,大爷大妈们共同为深山表演了一支舞蹈;山腰上,亮着灯的人家不时传出阵阵笑声……
“我今年73岁,是村里的‘老牌贫困户’。自从电力线路改造后,村里各种旅游设施越来越好,来这里休闲度假的人也多了起来。我在路边摆了个山货摊,收入不错,去年还买了台电视机。”村民申长忠说。
畅通村民致富路 织牢山村经济网
“供电公司除了为我们改造线路外,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村里争取到了光伏发电这个‘输血型’扶贫产业。”九渡村党支部书记刘桂林说。目前,该村光伏装机总容量30千瓦,每户农民一年都有500元的收入。现在,每家每户都装了空调,家用电器越来越齐全,村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电力有了保障,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选择了回乡创业。
“你看村委会周边那些农家乐,是电力让乡亲们乐了起来!”刘桂林说。
丹水山庄农家乐老板齐平伟是一位返乡创业者,返乡前在外地一家电子厂工作。“原来在家的时候,供电不给力,连电磁炉都没法用,晚上出门没路灯。2016年实施电力改造后,到这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就返乡开了个农家乐。”齐平伟说。
丹水山庄是该村规模较大的农家乐,共有20余间客房,每间客房都配备了空调、电视等生活设施,每年接待游客1000余人次。“有了电,生活环境改善了,生意也不错!”齐平伟说。
像九渡村这样“脱贫致富、电力先行”的贫困村还有很多。
顺着丹河畔,我们沿途走到另一个古村落——山路平村。该村位于太行山区,村里有两个古渡口,四渡古寨门上留有光绪十六年四月立的碑刻。该村古树多,石头房多,民风淳朴。由于电力、交通等原因,该村经济发展很缓慢,群众生活很艰苦,全村354户共计1240人,其中贫困户就有161人,是省定贫困村。
第一批农网改造前,山路平村仅有配电变压器1台,总容量80千伏安。近年来,沁阳市供电公司投资170余万元,新建200千伏安变压器5台,改造10千伏线路1.101千米,新建、改造0.4千伏线路4.929千米。此后,村民不仅用电有了保障,还依靠电力发展了许多产业。
“从前,加工艾草都是靠人力小作坊,经常会因为加工周期过长导致艾草发霉坏掉。如今大不一样,村里大力发展了艾草加工厂,为村里许多闲散劳动力解决了就业难题。”山路平村党支部书记张荣林说。
在张荣林的邀请下,我们还来到了该村服装厂。该厂主要为沁阳市各中小学制作校服,现有缝纫机组20余台。“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今年脱贫了!”一位工人激动地说。这位工人名叫张存良,村里实施农网改造前在家待业,仅靠贫困户补助生活。“自从通了‘大力电’,村里办了厂,我到厂里上班每月能拿1000多块钱工资。过两年,我打算把积攒的钱投资发展养殖业,自己当老板。”张存良信心满满地说。
服务民生守初心 脱贫攻坚担使命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既需要相关政策支持,也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投入。电力,就是其中最关键的要素。”沁阳市发改委主任陈二联说,“供电服务的质量和效能,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沁阳市供电公司积极对接产业扶贫用电需求,主动履行社会责任,电力保障工作质量好、效能高,为贫困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脱贫攻坚中,沁阳市供电公司坚持“输血”“造血”并重,在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根据贫困村的区域位置、地理环境、资源特点,深入分析研究和评估论证,积极利用各项扶贫政策,因地制宜制定产业扶贫重点项目,涵盖乡村旅游、大棚种植、林果采摘等领域,推动贫困村走稳小康路。为提高便民服务水平、促进贫困户稳定脱贫,沁阳市供电公司以供电所为单位,主动对接有关部门,了解基础信息,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优质服务重点范围。此外,该公司本着“一户一档”原则,制作了贫困户服务档案,注明了贫困户所在村组、联系方式、生产生活用电等情况,使便民服务职责明确到人;要求责任员工定期了解贫困户用电需求,主动检查生活用电和种植、饲养用电设施,延伸便民服务触角,“零距离”开展电力保障工作。
近年来,沁阳市供电公司对沁阳市15个贫困村进行了全面电网改造,累计投资上亿元,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38.1千米、低压线路228.82千米,完成15个贫困村、12个中心村(小城镇)、13个村街以及产业集聚区的电网改造工程,解决了贫困村供电能力不足、供电可靠性低等问题,提升了贫困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切实满足了贫困人口及产业发展的用电需求。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