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盯打造“精致城市、品质焦作”工作目标,深入学习和推广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山阳区结合自身实际制订《2019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聚焦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农村环境卫生难题,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有力有序科学推进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项工作。
“早两年,这里到处都是废弃的水缸,夏天蚊蝇乱飞,在家连窗户都不敢开。”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中星街道庙河村村民李大爷不禁挥手,仿佛要挥去眼前恼人的蚊虫。“现在多少人羡慕俺,住着自家建的小别墅,看着门前水缸里的花草,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精心组织 统筹推进
山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按照中央、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体思路,在实地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各村党员干部开展环境整治,倡导群众自行做好房前屋后垃圾清理和破危房屋、废弃畜禽圈舍、秸秆清理等工作,引导群众自觉主动投入到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中来。
同时,该区积极推行农村环境卫生市场一体化运营机制,投入321万元,引入第三方机构入驻辖区,对12个行政村进行全方位清扫保洁。截至目前,先后开展入户宣传1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张贴宣传标语300余条,发动群众投工投劳8万余人次,共清理陈年垃圾2.5万余立方米、清理乱堆乱放6855处、清除村内残垣断壁250余处、平整废弃地1.2万平方米、清理村沟村塘淤泥3100余吨。
综合施策 因地制宜
在李大爷家门前的水缸下方,埋着污水管道,庙河村264户居民1388口人的生活污水都从这里流出进行处理。
山阳区对12个村开展污水排水治理专项调研,按照城市污水管网设计、建设标准,以“方便群众、注重实用”为主,同步治理农村粪池污水,先易后难,全部接入污水管道,经检查井、化粪池沉淀处理后,流入城市排水管网,达标排放或资源化利用。同时,针对小李河河道周边污水明排,筹资280余万元,对其进行治理,解决了污水明排问题。
同时,按照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要求,该区坚持因村施策、依户施策的方针,采取水冲直排、户用小三格、无动力处理三种模式同步推进。目前,全区已改厕1760户,占省定任务数的55.5%。
新城街道苏蔺村刘大妈一家装修一新,原来放杂物的一间房腾出来,墙面地面铺上彩色瓷砖,作为厕所和淋浴间。“家里有80多岁的老人,厕所建在室内,方便又安全。”刘大妈说。
共同行动 持续推进
该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聚焦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等工作重点,增加资金投入,围绕老村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绿化美化、户厕改造等工作,以项目化建立整治台账,积极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工程。截至目前,该区累计投入资金600余万元,硬化路面2万余平方米,美化墙体6.2万余平方米,整修排水沟1万余米,拆除户外旱厕1142座,村容村貌明显改善。
中星街道李河村以“传承瓷都文化、唤起乡愁记忆”为主线,累计投入50余万元,清理垃圾杂物4000立方米,美化墙体1000余平方米,整修排水沟100米,垒砌花池500余米,打造了彰显李河碗沟文化的“碗美记忆”展示墙,并利用废弃碗笼、轮胎对沿街墙体进行装饰美化,实现村容村貌和文化内涵双提升。位于城乡接合部庙河村,积极探索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村内原有废弃窑洞、宅基地等资源,集中整理,规划建设了绿化优美、环境宜人的庙河小区,解决了村内群众的住房难题,引导群众人人参与,共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不断提高群众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
此外,该区还建立长效机制,巩固乡村治理成果,将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纳入村规民约中,要求各户落实门前“三包”责任,积极争创美丽庭院、星级文明户等,实现群众自治自管,使环境卫生治得好、保持住。如今,随着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的开展,各村变整洁了,街巷变美了,人居环境更有品质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现在连我小孙子都知道,垃圾不落地,环境更美丽。改变的不只是环境,更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和文明素质。”庙河村村民李大爷自豪地说。 王 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