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些大学2019级新生已经开始报到了,其他年级也即将开学。但是,我市山阳区一名即将升入大四的学生小瑜(化名)还在为学费未凑齐而发愁。日前,小瑜来到了焦作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求助,希望能得到一些社会资助。
据小瑜介绍,她就读于郑州西亚斯学院,连续四年都办理了生源地助学贷款,每年都能得到8000元的财政贴息贷款,在学校她也得到了每年3000元的助学金。可是,对于高收费的三本院校来说,这11000元仍然解决不了她的实际困难。
小瑜家里4口人,父母都是下岗工人,弟弟暑假结束就要上初三。父亲打两份工,白天在我市一所学校担任图书管理员,晚上到一家酒店做值夜保安。母亲一边照顾家庭,一边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做保洁员。为了提高弟弟学习成绩,母亲常常不领工资,以以工代偿的方式支付弟弟的辅导费用。虽然一家人省吃俭用,十分艰苦,但是由于父亲前些年因病做手术,花销巨大,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还欠了不少账。
小瑜每年的学费16000元,生活费每月600元左右,除去寒暑假一年也需要5400元左右。之前,她每年通过生源地贷款贷8000元,再靠父母打工、自己勤工俭学、亲戚帮助和国家助学金可以缴上学费和维持在大学的生活。今年,她家又遭遇新的变故:3月份,母亲被查出患乳腺增生,现在每天还在吃大量中药进行保守治疗;8月初,父亲又被诊断出癌症。
父母已经决定要把家里唯一的房子卖掉,但这些钱还不够为父亲和母亲治病。小瑜本来已经在为考研准备,但她现在还不知道能不能上完大四。
小瑜是个优秀的孩子。这3年里,她在学校里表现出的勤奋、懂事让人敬佩。
小瑜学习成绩优秀,英语翻译专业的她已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级、六级笔试和六级口试,大三时通过了学校留学生助理考试,为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帮助。大二开始担任班级团支书,现在是预备党员。曾获得学校“军训先进个人”“三好学生”“优秀困难大学生”“校园自强之星”荣誉和省级“三好学生”称号。
大一军训后,音乐零基础的她积极加入了西亚斯军乐团,成为长笛声部的一名成员。在那里,小瑜她们可以免费使用军乐团提供的乐器,但每周要用3个晚上跟着专业老师学习,平时要刻苦训练,寒暑假还要进行集训。3年中,她不但多次圆满完成了迎宾任务、积极参加校内各类表演,还获得过省级长笛演奏一等奖、特等奖等多项荣誉。
课余,她还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帮助别人,奉献自己。她曾和同学们一起到新郑市郑和路小学支教,教孩子们音乐、戏曲;她担任学校助残协会文艺部副部长期间,多次组织协会成员到新郑市的多个敬老院、光荣院,为老人们表演节目;她还和同学们到特殊教育学校帮助残疾孩子学习。
从大一开始,她一直在进行勤工俭学。大一、大二她长期兼职送外卖,大三在咖啡店做服务员,同时还做英语家教,做一些帮外教代取快递、打扫房间、照看孩子的工作,以自己的努力来维持基本生活和补贴家用。
尽管小瑜已经足够努力、足够优秀,目前仍面临学业难以为继的窘境。
小瑜从政府网站上,得到了人社、民政、教育等部门的电话,可是,打了一圈的电话,都说没有符合她的资助政策,让她十分失望。
她在山阳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办理生源地贷款手续时,得知团市委有个“希望工程圆梦行动”活动,市委统战部工商联有个“焦作有爱”助学活动,市总工会也有一个“金秋助学”活动,都是资助困难大学生的,于是来到了焦作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问问自己能不能得到这些资助。
在了解了小瑜的情况后,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张海峰十分同情,但是按照现有社会资助政策,小瑜确实不符合条件,因为“希望工程圆梦行动”“焦作有爱”和“金秋助学”等活动,资助的对象均为大一新生。张海峰先后联系了团市委、市总工会和市委统战部,反映小瑜的情况。最终,市委统战部政策研究科张志强科长表示,愿意尝试突破政策壁垒,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对真正贫困的小瑜资助5000元。
小瑜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激动。她学费的问题终于有了着落。她说:“近段时间我也学习了解了一些社会资助政策,如果不是张海峰主任、张志强科长等热心负责,我得不到资助。是家乡政府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又一次向我伸出了援手,这一点我一定铭记在心,毕业后,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回报家乡。”
“全市每年大学贫困生大约2000人,而真正能享受到大学生新生路费资助和社会资助的不足800人次。”8月13日,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张海峰一边指导小瑜填表,一边向记者介绍。为了让更多像小瑜这样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张海峰希望政府能够出面整合市工商联、团市委、市总工会和市教育部门的学生资助项目,统筹使用助学金,并尽快建立教育发展基金,确保每一名贫困大学生都能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