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教师蒋华松在没有论文的情况下,单凭教学专长被晋升为教授。据“新华视点”记者不完全统计,全国至少有百余所高校进行了职称评审改革,逐步打破长期以来“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评价导向。 (据《焦作晚报》)
不少高校进行职称评审改革,并且已有教师单凭“教得好”被晋升为教授,这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全国教育大会关于职称评审改革相关精神的落地生根,也是对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以论文发表数量作为必需条件的职称评审模式的突破,值得肯定。
高校教师,归根到底仍是教师,教学应该是其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高校职称评审存在以论文论英雄的导向,导致“教得好”不如“写得好”成为高校教师的流行看法,教师对教学缺少热情,学生缺少课堂获得感,制约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当科研论文和成果与职称评审直接挂钩,发表的论文数量和刊物等级关系到高校教师职位、待遇、能调用的资源,巨大的利益诱惑也催生出不少丑陋现象:论文造假、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屡见不鲜,论文交易甚至已经形成黑色产业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背离了我们以论文发表情况考察教师科研水平、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的初衷。
因此,以往过于看重论文的职称评审制度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诟病。现在,“教得好”也可以当教授,是对以往模式的一个突破,是一个可喜的变化。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在职称评审改革中做到公平公正。以南京林业大学正在试行的职称评审改革为例,蒋华松被公认课讲得好,被作为教学专长型教师评上教授没有问题,但在评审其他一些被“部分人认为讲得好”的老师时,如何做到让人信服?特别是当多名老师竞争一个晋升名额时,如何确保评出的是“教得更好”的那一个?这都需要更为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否则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可能是斯文扫地、一地鸡毛。
职称评审是一个指挥棒,其作用应该是引导高校教师做好本职工作。因为各高校发展水平不一、各学科特点不同,指望一套职称评审模式放之四海而皆适合应该是不现实的。为了更好发挥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作用,促进本校各项工作发展,各高校在制定职称评审办法的时候,不妨多听听群众的声音。比如,让一线教师、学生也参与到规则制定中来,凝聚共识,制定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满足不同需求的、多元的评定办法,似乎更可行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