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中医院,宋汉秋是一位出了名的“暖医”,一袭白衣裹着他清瘦的身体,俊朗的面庞上挂着温润的微笑,显得谦逊、儒雅。行医20余年来,他对待患者没有一点架子,不急不躁,轻声慢语,令人如沐春风,倍感温暖。其实,他不仅是一位态度温和、把患者当亲人的“暖医”,在治疗疾病上还是以“暖”见长的扶阳高手,并以此手法治疗了包括癌症等诸多疑难杂症。市第八届“青年科技专家”、2011年度市管专家……仅从这些头衔上,足见其过人的实力。
为护航母亲健康
从药师转岗中医
今年49岁的宋汉秋,起初所学的专业并非是中医,而是中药。在医院当了6年的中药师,因母亲身体不大好,这让孝顺的宋汉秋决定转岗中医。
“古人云,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也就是说,为人子女要懂一些医学常识,关心父母身体,对父母身体情况要有所了解,了解他们所承受的病痛,并帮助他们减少或解决痛苦,安乐生活,这样可以称为孝道之一。而这,正是我转岗行医的初衷。”宋汉秋如是说。
为了提高医术,宋汉秋随后考研,师从全国名老中医任继学,研习岐黄之术,尽得名师真传。硕士毕业后,他来到市中医院,一直从事脑病诊治工作。其间,为学习西医治疗脑病之长,他先后到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等知名医院进修学习。这样一来,他不仅掌握了中医的宏观论,还深入了解了西医的微观论,学会了“两条腿走路”,临床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使其能够熟练正确地组织、指导、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在医疗界名声大振。
善用扶阳法治病
用药严谨不伤身
重视阳气作用,善用扶阳法治病,是宋汉秋行医中最鲜明的个性特点。
在长期的行医中,善于总结的宋汉秋发现,临床上有70%的患者属于阳虚体质,而阳虚就是阳气不足的表现。
“其实,大部分慢性病或疑难病症都是由阳气不足引起的体内阴阳失调造成的。现代人上班时坐在办公室里,出门又坐车,回家后又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一天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坐着的,因不动而阳气不得升发,气血瘀滞,长此以往身体怎能不生病呢?”宋汉秋说,“再加上熬夜、过度劳累和紧张的工作状态以及我们在夏天经常喝冰镇饮料、吃生冷水果、白天晚上吹空调,还有人爱洗冷水澡,这些都是在损耗我们的阳气。而阳气损耗后,却不容易恢复。”
除了不良的生活方式损耗阳气外,有过6年中药师和针灸理疗经历的宋汉秋认为,一些医生对常见病过度运用寒凉药品,也会导致患者阳气损耗,致使患者疾病迁延,进而发展成慢性病,长期反复难愈,如反复咳嗽、反复感冒等。因此,在给患者开药时,精通药性的宋汉秋以“扶阳去邪不伤正”为原则,用药相当谨慎,避免一些药物给患者带来副作用。
因为善用扶阳法治病,宋汉秋在治疗癌症等疑难杂症上也屡见奇效,在患者中颇有口碑。目前,有数十名癌症患者慕名寻求宋汉秋的中医治疗,且有着不错的疗效。
在宋汉秋看来,疾病之所以治愈,是因为邪退而阳气得安;身体之所以健康,是因为阳气旺盛而邪不能客。
中医脑病的追梦人
重任在肩惠及民生
熟知宋汉秋的人都知道,宋汉秋的家离市中医院解放院区仅有一路之隔,而他几年前为了支持刚刚起步的人民院区建设,舍近求远,自愿到人民院区上班,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如今,作为脑病学科的带头人,宋汉秋承担着河南省区域中医脑病专科诊疗中心建设协调人的重任。他的梦想就是能成功创建河南省区域中医脑病专科诊疗中心,把中医脑病学科做大、做强,让更多的脑病患者从中受益。
“在防治脑血管疾病特别是脑中风方面,除了西医主张的防控血压、血糖等一些因素外,中医还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体质调理,来达到预防脑中风的目的。”宋汉秋说。而他,在中医调理偏颇体质及制订慢病调养方案上,在我省享有极高的声誉,并因此担任河南省治未病学会常务委员。
在诊室里,宋汉秋常常给患者看完病后,还会根据患者的体质,指导、传授患者一些养生方法。难怪,有不少患者会送其“暖医”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