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关心下一代丨焦师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武陟县:以德育人 童蒙养正
温县黄河街道滩陆庄村 表彰优秀学子
关心下一代的老兵
博爱县孝敬镇齐村奖励优秀学子
简讯
中站区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
把焦作故事讲得更精彩更生动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2019 年9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把焦作故事讲得更精彩更生动
——焦作师专服务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纪实
作者:本报记者 丁 垒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剧项目在焦作师专演出。
  本报记者 丁 垒 摄
  2019年5月,《焦作文化大典·武术卷》评审会在焦作师专召开。
  本报记者 丁 垒 摄
  焦作师专覃怀文化研究院院长程峰教授(右)接受河南电视台采访。 本报记者 丁 垒 摄
  焦作师专覃怀文化研究院教师在寨卜昌村调研。 (本报资料照片)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焦作师专覃怀文化研究院院长程峰教授过得并不轻松,有多少次,在公园散步的时候,他想的还都是《焦作文化大典》相关编写工作。程峰教授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查资料、找文献,实地调查、拍照存档,全身心投入《焦作文化大典》的编写工作,就是为了让焦作文化在学术上站得住脚跟,在产业界上得了档次,在群众当中能得到反响。

  近年来,焦作师专涌现出了一大批像程峰这样的专家,他们坚持把文化传承作为历史使命、把文化创新作为时代担当,将地域特色转化为研究特色和学科特色,不但大大提升了焦作师专在同类院校中的影响力,也走出了一条聚焦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的学术研究道路。

  学术研究,为焦作历史和文化立传

  焦作作为华夏民族早期活动的中心区域之一,曾诞生了许多壮丽恢弘的神话传说,留下许多文化名人的足迹。但和周边洛阳、开封、西安、太原等历史文化名城相比,焦作的文化符号声誉还不够高、特色还不够强。

  怎么打开突破口?焦作师专的做法是把相关专业师资集中起来成立覃怀文化研究院,集中精力搞田野调查,把散落在民间的文物古迹、口述历史、文献资料拾起来,雕刻琢磨,串成一条光彩夺目的文化项链。

  该研究院的老师们兵分六路,历史、文学、语言、音乐、绘画、武术多头出击,放弃双休日、节假日,对各个村庄进行拉网式调查。田野调查的艰辛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2012年6月下旬的一天,王建设老师一行六人在徒步调查修武县3个村庄之后,已经是11时许了。刚铺好柏油的乡间马路在烈日炙烤下,蒸腾起滚滚热浪,让他们气都喘不过来,但他们顾不上休息,甚至连午饭都顾不上吃,继续步行到下一个村庄开展调查。

  在老师们的努力下,近年来覃怀文化研究呈现出多点突破、成果频出的好局面:《覃怀文化论纲》《覃怀历史人物传略》《怀商的历史与文化》《竹林七贤游历地调查研究》等20余部学术著作,引起了学界高度重视;团队申报的“豫西北明清戏台及戏曲碑刻调查与研究”“河南戏曲碑刻整理与研究”也顺利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

  正是由于该校研究工作扎实、成果丰富,我市在筹备编写《焦作文化大典》时,将《文物典》《经济典》《地理典》《哲学典》《文献典》《民俗武术典》等8个子项目的编写任务,交给焦作师专来完成。

  非遗保护,让焦作传统文化“活”起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生活方式的体现。让非遗“活”起来,有人去保护、有人去研究、有人去传承,是当前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

  非遗之“活”,首先在于让传统的回归传统,重现原汁原味的文化生活。泥埙作为我国汉族特有的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我市泥埙非遗传承人王建一度因缺少制作泥埙的原料而发愁。焦作师专的老师们得知消息后,多次前往王建的工作室,一群人围绕泥巴查文献、做分析,经过无数次尝试和改进,终于帮助王建用黄河滩涂的黏土制成了失传已久的黄河泥埙。黄河泥埙一经问世,就成了传播黄河文化的新载体,2014年9月,黄河泥埙亮相央视《星光大道》,助力白玛多吉勇夺年度季军。2016年,黄河泥埙又成为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演奏专用埙。

  非遗之“活”,还在于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技术含量。焦作师专美术学院作为我市唯一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该学院谷东方、贾海婷等老师,多年来坚持对焦作地区的盆窑黑陶、清化竹扇、黄河澄泥砚、董氏面人、陈氏叶雕、马氏风筝等传统手工艺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他们了解到沁阳市山王庄镇盆窑村虽然世代制作、销售黑陶,但在黑陶的烧制工艺、产品设计等方面遇到了发展瓶颈。他们就利用节假日,义务为该村测量绘制土窑内部构造,调整优化窑温控制流程,设计新的黑陶款式,帮助黑陶走上陶瓷现代化设计、制作的快车道。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研究修武县一斗水村关帝庙古建筑群的多篇学术论文,在一斗水村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项目过程中,起到了用数据说话、用文献说话、用图表说话的重要支撑作用。

  非遗之“活”,还在于让年轻人了解、喜欢,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从2009年起,国家级非遗项目——怀梆传承人赵玉清就被该学院聘请为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选修课。武陟县大司马村二股弦业余剧团等演出团体,也被邀请在该校演播厅举办了怀梆名家演出会、二股弦专场演出。焦作师专文学院则把目光聚焦到了古诗词吟诵上面,派出专任教师赴河南省吟诵学会接受培训,培育吟诵传承的“种子选手”。如今,焦作师专文学院不仅拥有河南省吟诵学会副理事长、理事等专业师资,成立了一个专业的吟诵社团,还开设了公共选修课,向到该校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和周边群众开放。

  非遗和教学的结合,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产生浓厚兴趣。2019年8月,在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决赛暨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中,美术学院“‘绞’动中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慧绞胎艺术瓷项目”荣获一等奖。

  建言献策,当好产业转型升级的智囊团

  地方高校,为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贡献智慧、为地方政府研究决策提供支撑是分内事,这一点是焦作师专全校上下的基本共识。

  多年前的一个深冬,由焦作师专张全顺、任勤等老师组成的研究团队来到云台山百家岩,翻山越岭、涉水过河,经过多次探寻,发现了20余块碑刻。在清洗、测量、拍照、整理文字的过程中,一块宋朝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的碑刻给了大家惊喜,上面记载着竹林七贤在焦作地区游历、寓居的详细内容。这块碑刻,既有学术研究的史料价值,也为我市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依据。

  该校连续四届参加中国修武竹林七贤国际学术研讨会、市人民政府组织的“四大怀药”产业文化发展座谈会等会议。根据省委、市委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积极参与焦作市组织的太极拳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的调研活动,向市政协及相关局委提交了多份关于焦作市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这些建议和报告,有的已经写入了党委和政府决策文件,有的正在对相关产业行业发生着持久的、深刻的影响。

  传播文化、打造品牌,要造势,更要善于借势。近年来,该校还借助各级各类传媒平台,积极推动我市传统文化走出去。中央电视台《探索与发现》《健康之路》《走遍中国》焦作地区选题座谈会、讨论会,七集专题片《河内名郡》选题座谈、样片审查会上,都能见到该校教师的身影。该校教师还在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河内名郡》,天津电视台《百医百顺》《盛世太极》《百年焦作》《鉴史怀川话清风》,河南卫视《大型时评节目“十八谈”映像版——焦作篇》等栏目作为出镜专家,在更高的传播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市历史文化。

  有理想,有使命,才会有担当。该校党委书记刘新顺说:“焦作师专的立身之本在焦作,全校上下要主动融入焦作高质量发展战略,以文聚力、以文化民、以文兴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走出一条地方文化发展和学校文化创新的双赢之路!”

 
3上一篇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