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上一版3  4下一版
太行巨笔描绘母亲河恢宏画卷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9 年9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焦作“母亲河”的前世今生系列之 规划篇
太行巨笔描绘母亲河恢宏画卷

作者:本报记者 杨仕智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忆往昔
  大沙河面目全非、千疮百孔、污水横流、水臭熏天、灾害频发。
  水 利 摄
  忆往昔

  大沙河面目全非、千疮百孔、污水横流、水臭熏天、灾害频发。

  水 利 摄
  引黄入焦 赵金录 摄
  看今朝:
  怀州林水特色的中原名河,是集生态体验、环境教育和健康养生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生活舞台。 赵金录 摄
 
   

  开篇的话

  大沙河作为焦作的“母亲河”,经过近年生态治理提升,已经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引擎、联系南北两岸的纽带,城市公共活动的大美舞台,人见人爱的中原名河。她的华丽转身,见证了我市人民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建设“精致城市、品质焦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本报从今天起,连续刊登本报记者采写的焦作的“母亲河”的前世今生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以煤立市的焦作,作为中西部首批典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努力下,实现了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转身。

  今天,“百年煤城”在演绎绿色崛起的伟大实践中,用勤劳智慧的双手打造出一条穿城而过的“母亲河” ——大沙河。这条改写焦作城区没有一条大河历史的生态沙河、开放沙河、文化沙河、活力沙河,不仅成了怀州林水特色的中原名河,集生态体验、环境教育和健康养生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生活大美舞台,还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引擎、联系南北两岸的纽带和以水为轴的公共活动亲水长廊。英雄的山阳儿女用太行巨笔书写了治水兴市的壮丽篇章,在打造中国北方靓丽水城的焦作史册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从这条洪涝河、臭水河到城市公共生活大美舞台的华彩蝶变,见证了我市人民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建设“精致城市、品质焦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灾害频发的

  痛苦记忆

  大沙河流域曾经是我市粮、棉、油的重要产地之一。打开尘封的记忆,大沙河在滋养这方水土这方人的同时,也曾留下了痛苦的记忆。

  大沙河是海河流域卫河的一条支流,属天然河道,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自我市西北部出山,一路欢歌,流经博爱、穿城区、过修武、走获嘉,从新乡永康共产主义渠入卫河,全长114公里,其中我市境内河道长74公里。

  我市境内的大沙河曾经是鱼米之乡的滋养源。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在现今的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东南与修武县交界区域,因地势低洼和地质构造等原因,泉湖、湿地众多,此区域内的大沙河是由上游季节性雨水和诸多泉陂为源头汇积而形成的河流,自北向南再向东南奔流而去,滋养着这方水土这方人。《水经注》记述中提到的有名的苟泉水(灵泉湖)和吴泽陂等诸多泉陂周边,自古就是风景殊美的鱼米之乡,先民们沿泉陂而居,以农耕为生。

  大沙河也是一条水灾多发的河流,上游在崇山峻岭之中,山陡、水急,出山后北高南低落差100多米,因无固定河槽,历史上洪灾频发。据史料记载,每遇季节性山洪爆发,洪水挟裹着大量沙石滚流而下,漫地行洪,历史上行洪断面有300米、500米、700米不等,最宽达900米,冲毁了农田和房舍,给沿线群众造成了痛苦的记忆。新中国成立前,每三五年就会发生一次水灾。新中国成立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初的14年间,一般每年水灾面积达15万亩左右,水灾最严重的1956年和1963年,受淹粮田面积在50万亩以上,占流域内平原耕地的一半左右。1996年和1998年的两次洪水,使丰收路以南变成了一片汪洋,水深都在1米以上,多半以上的粮田颗粒无收。

  大沙河流域内的旱灾更是多发,自清朝顺治二年至新中国成立的304年间,本流域内发生旱灾42次,平均每7年一次。新中国成立后一般每年受旱面积都在10万亩左右。自清朝以来发生的特大旱灾就有光绪三年、民国三十二年和三年自然灾害,多半以上粮田绝收,人民群众食不果腹,很多人为活命偕老带幼走上了逃荒路。

  20世纪80年代,焦作人在发展经济的大潮中,在大沙河出山口向南沿线,建起了大量石灰窑、采砂场和小造纸、小水泥、小化工等“五小工业”,大沙河被摧残的面目全非、千疮百孔、污水横流、水臭熏天,大沙河自此又变成了“臭水河”。

  水灾、旱灾的频繁多发,重发展、轻环保沉痛的灾难,给大沙河流域内的人民群众带来了无尽的伤痛,饱受水患、旱魔肆虐之苦,让大沙河变害为利成为世代焦作人的梦想。

    治河兴利的 难忘岁月

  为了让大沙河变害为利,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勤劳聪慧的焦作儿女,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和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与天斗、与地斗、与水斗,修建右岸堤防,开挖疏浚河道,兴建拦蓄工程,大沙河终于按照人民的意愿改变了模样,成了焦作人引以为傲的“母亲河”。

  20世纪50年代,焦作人以战天斗地的惊人壮举,在大沙河右岸修建堤坝,开挖疏浚治理河道,使大沙河右岸大片农田得到保护,避免了频繁多发的洪涝灾害。

  20世纪60年代,焦作人为拦住自北向南纵穿城区的白马河、群英河、普济河、瓮涧河和李河季节性洪水,党和政府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开挖了西起灵泉湖东至吴泽湖全长18.5公里的新河,拦住了自北向南的季节性洪水,减轻了大沙河的承载力,保护了区域内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大沙河是季节性河道,一年中有大半年河道干枯。为拦蓄大沙河上游来水,减轻大沙河防洪除涝压力,优化水资源配置,1968年11月,5000名焦作英雄儿女,冒着严寒浩浩荡荡奔赴太行山腹地,在崇山峻岭之中,摆开了修建群英水库的宏大战场。他们身揣《毛泽东选集》,自带干粮、工具,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历时3年,硬是靠双手和镐钎,在崇山峻岭之间建起一座高峡出平湖的“人工天池”。这座库容2000万立方米,集防洪、灌溉、发电、减灾、供水、生态、旅游多功能于一体的群英水库。群英水库建成后,在汛期削减洪峰、减灾兴利、服务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发展旅游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的建设和价值、地位,是河南省水利发展史上流芳百世的不朽丰碑,更是我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枝绚丽奇葩。

  水是城市之魂,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源。进入21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我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以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和“四水同治”为抓手,以留住“过境水”、蓄住“天上水”为手段,采取北蓄、西引、南调、东连的方式,在大沙河流域掀起了治水兴水高潮。为了蓄住“天上水”,我市修建了孤山湖水库,规划了影视湖水库、龙寺水库、圆融水库和渠系,将“天上水”送入城区水系。为了留住“过境水”,我市投资1.6亿元,实施了引黄入焦工程,把黄沁河水引入大沙河,既缓解了项目区用水紧张局面,减少了地下水开采量,改善了市区周边生态环境,又为大沙河及龙源湖提供了稳定的生态景观水源。为了治理大沙河流域黑臭水体,我市投资6.8亿元,征迁70万平方米,敷设截污管道43公里,基本消除了焦作市建成区内的黑臭水体。如今,大沙河流域“河湖库池织水网,水系连通绕山阳,多元联调水丰沛,生态宜居靓中原”的壮美图景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

  永垂青史的 恢宏画卷

  以煤立市的焦作,在成功实现了从“黑色印象”到“绿色主题”的华丽转身之后,随着城市东移南扩、城市转型步伐的加快,国际旅游名城、中原养生地的高位推动,人民群众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打造“精致城市、品质焦作”和奋力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战略的提出,对大沙河进行大规模生态治理显得尤为迫切,治理提升大沙河对厚植民生福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盘活城市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把大沙河建成一条什么样的河?新一届市委领导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构建防洪减灾体系,建设“精致城市、品质焦作”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了把大沙河生态治理与生态文明、文化旅游、城市发展统筹考虑,用国际化视野、战略家眼光,高品位、大手笔,打造中国北方靓丽水城,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战略构想。市委书记王小平提出了“高起点、高标准,把大沙河打造成焦作的‘母亲河’”的新要求。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更是殷切希望:“要把大沙河当成出嫁的女儿一样来打扮,打造全民共享的绿色公共空间。”

  把大沙河建成一条什么样的河?定位要准确,规划要先行。为了高起点规划、治理、提升大沙河,我市聘请了同济大学国内顶尖团队进行设计,市委常委会几易方案,确定了以“建设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怀州林水特色的中原名河,集生态体验、环境教育和健康养生于一体的城市公共生活舞台”为大沙河生态治理项目的功能定位,通过优化大沙河滨水环境,拓展滨水公共开放空间,打造依水复绿、重建生境的生态沙河,还河与民、通畅可达的开放沙河,林水智慧、创意新生的文化沙河,城水相依、水陆共舞的活力沙河,使大沙河真正成为城市持续升级的引擎,联系南北两岸的纽带,彰显自然特色,适应游憩的公共活动亲水廊道。

  大沙河生态治理规划从中站区河口村至修武县李村,全长35公里,工程投资概算110亿元。主要内容包括防洪治理、生态绿化及景观建设,项目分“三大板块”:上游12公里重点建设景观拦河堰、种植水生植物和两侧50米绿化长廊,打造一步一景,滩、潭、花、草景观多样的富有郊野情趣的带状湿地景观,形成生态观赏区、水景观赏区、水天一色区和亲水休闲区,为市民提供休闲、健身、科普等多样化户外活动;中游13公里重点建设6座景观拦河坝、沙滩及河道两侧微地形塑造、生态绿化、小品广场、城市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打造高标准带状城市水生态公园;下游10公里重点建设3座景观拦河坝、潜流及表流湿地、河道岸线整治等工程,净化蒋沟河、新河等汇入大沙河的水源,保障大沙河下游水体质量。还将对左右堤顶道路进行高标准硬化,对沿河两岸进行绿化、美化,在滨水浅滩种植水生植物,丰富水岸景观,保护河流生态,打造一条生态与文化、景观与水利、旅游与观光、健身与休闲相结合的生态景观带、城市旅游带、滨水景观带和经济增长带。同时,还依托大沙河重点打造5个景观节点,分别是灵泉湖生态公园、迎宾路节点上的黄河文化主题公园、中原路节点上的怀州百草园、蒋沟河湿地上的青少年实训教育基地和吴泽湖上的焦作梦情园。

  高标准规划的大沙河,两堤间距300米,生态水面220米至260米,绿化带宽度200米至600米,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新增景观水面1.4万亩,绿地3.6万亩,除已有的迎宾路和中原路外,再新建东海大道、民主路、山阳路、普济路等路桥。在大沙河生态治理规划建设中,还将在大沙河沿线规划建设足球小镇、篮球公园、老年门球、城市绿道、皮划艇场地等一批运动场馆和设施,把大沙河建成城水融合新典范、美丽焦作新亮点、中原名河新景观、体育运动新高地。

  高起点的功能定位,大手笔的建设内容,为我市大沙河生态治理描绘了一幅“大河穿城过,清水秀山阳”的宏伟蓝图。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