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眼前的她,略显瘦弱却不失精干,从医30余年,她专攻脑病研究与治疗,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她,就是市中医院解放院区脑病科主任李凌云。
治病“入脑入心”
诊疗独树一帜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李凌云的行医特点,“入脑入心”最为贴切。
“入脑”,则是她在脑病诊疗上有绝招。
在所有的脑病中,脑中风危害最大,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李凌云救治脑中风患者时,先用西医疗法稳定病情,然后用中药、针灸等中医疗法为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患者出院后,有很多人没有留下后遗症,甚至部分患者与患病之前一样行动自如。近年来,她主持开展的“分期应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和“电针治疗吞咽困难”科研项目,分别获得焦作市科技成果二等奖,并出版著作《实用中西医脑血管病学》。
“入心”,则是她特别关注患者的心理疾患。在长年的临床工作中,李凌云发现,不少患者身体上的障碍是由心理问题导致的。在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躯体化障碍,也叫身心疾病。经她观察,三分之一的患者伴有心理问题;三分之一的患者则是纯心理问题导致身体障碍。随着社会发展,竞争压力加大,焦虑、抑郁等心理及精神疾病所导致的身体问题越来越多。一名40岁的男患者,因长期失眠、头晕、头痛、胸闷找李凌云诊治,经李凌云诊断,其是由焦虑抑郁引起的躯体化障碍,经过中医调理,配合心理疏导,其病症很快得到缓解。在马村区,一名中年妇女患了一种怕冷的“怪病”,到了冬天,别人穿1件棉袄,她得穿3件棉袄才行。十几年来,这名患者四处求医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后来,经李凌云诊断为更年期焦虑症,经中药调理一段时间症状消失。
用文学助力医学
探索路上敢追梦
李凌云出生在温县一个书香家庭,从小博览群书,并且写了不少好文章。为了打破一家人全是教师的局面,在她填报大学志愿时,家人让她学医。从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后,李凌云开启了她的中医事业。
在行医中,李凌云发现,医学的专业化将各个学科局限在狭窄的特定方面,在病理、生理、解剖等层面把人分解为器官、组织、细胞等,但忽略了其与心灵、道德、情感、经济等方面有关联。尤其在看到更多的身心疾病患者之后,她对这个问题思索更甚。
后来,在接诊一名患有身心疾病的高中生时,当她用文学著作中的话语与其交流后,这名高中生竟惊喜发现,症状缓解不少。原来,文学也是一味“药”,李凌云顿时醒悟。“如果医学不能与人文紧密结合,生病看病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李凌云说,“文学应该成为医学的助手。”她认为,医生看病更应该关注看病的人,即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这样去看病,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今,李凌云更喜欢读书,从医学书到哲学书,从文学书到心理学书,每遇到好的语句,她都会摘抄下来,而这些知识的积累,也让她为患者诊治时轻松了许多。不少患者找其就诊,听到她善解人意的话语,心理负担很快就减轻了,再加上她制订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不少疑难病症患者在她那里收到不错的治疗效果。
李凌云认为,医学之道在于救人,文学之道在于救心。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身体健康只占一半,加上心理健康,才叫真正健康。在探索的路上,李凌云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具备人文关怀,从事这项救死扶伤的光荣事业,使医学与文学的缘分永远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