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回应市委关切,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今年年初以来明确提出,要旗帜鲜明地擦亮叫响国家高新区金字招牌,毫不动摇地把国家高新区建设作为核心主业,逐步把示范区打造成改革创新试验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核心增长极(“三区一极”),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探索路径、提供样本。
打造“三区一极”,示范区牢牢把握创新驱动第一发展动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鼓舞干劲、奋起直追,争取早日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核心增长极和中心城市发展的新亮点,成为名副其实的示范区。
风云激荡,大潮奔涌。
今年上半年,生产总值实现74亿元,增长8.7%;三产增加值增长10.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3亿元,增长8%。6项主要经济指标中,第三产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3项指标增速位居全市第一,GDP增速位居全市第二。
今年重点建设项目119个,总投资418.41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129.48亿元。1~8月份,共完成投资86.36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66.7%。其中,3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6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3.5%;16个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1.1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15.7%。
以“一赛一节”为主线,以打造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两个百亿产业集群为目标,上半年,签约项目25个,总投资125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个,亿元以上项目10个。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3.5亿元,占年度目标的59%,居全市第一位;实际利用境外资金7577万美元,占年度目标的79.8%,居全市第二位……
焦作城区之南,焦作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从1999年高新区走过来的国家高新区——示范区,承载着20年的基础和实力,正在发生动力转换和结构性改革,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总面积210平方公里,人口25万的示范区,正日益成为一座生机勃勃的创新之城、筑梦之城、未来之城。
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转型动能转换
从示范区今年年初的经济工作会议,到4月份“学徐州扬州、促转型发展”推进会,再到7月份的党工委工作会议,示范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家鹏讲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就是创新。创新成为贯穿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一条主线,一条红线。
日前,示范区出台了《焦作市示范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9年—2021年)》,进一步明确了“东扩、南进、西控、北融、中改”的空间布局。
新的空间布局向南跨过大沙河,着力抓好科创名城和省级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科创名城建设为抓手,按照公园城市理念,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服务业和教育文化休闲产业;向东扩展,以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平台,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向西控制产业发展,涵养生态,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养生等产业;向北以新河商务区建设为主要节点和纽带,加速新老城区融合发展;在中部建成区,重点推进城中村改造,提升产业优化升级,有序推进工业企业退二进三,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城市转型发展。
新的空间布局也是新的产业格局。产业靠转型,动能靠转换。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示范区主导产业围绕食品制造、装备制造两个百亿元级产业集群。蒙牛四期工厂建设,今年年底前力争建成主体厂房,集群向产值200亿元目标迈进。加快推进明仁年产6亿瓶双纤苏打水项目建设,集群实现产值20亿元。加快厦工北方智能制造基地建设,承接厦门厦工装载机全部产能,成为海翼集团在北方最大的整机生产基地。推动企业普遍实施智能化、绿色化和技术改造,确保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超过25%。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建设两化融合贯标企业3家、对标企业10家,创建智能车间1个。
创新加快“三新一高”经济发展。示范区围绕新材料50亿元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依托中原工业设计城等平台、中方检测等检验检测机构和浪潮云计算中心,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成长现代服务业。金融集聚区、楼宇经济区、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等发展迅猛。促进中原工业设计城与河南理工大学工业园深度融合,打造集工业设计、人才培育、设计大赛、科技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新引进工业设计企业7家。上半年金融业实现税收1640万元,比去年同期的76万元增长了20倍。同时,文化旅游、康养、高技术服务等产业培育加快推进。
创新拉动,荣耀项目为王求真求变
发展靠项目,项目主要靠招商。
示范区今年年初以来招商引资呈现规模大、结构优、带动强、亮点多的特点。今年,确定了119个重点项目,项目总数比去年多10个,投资额比2018年多了68亿元。今年1~8月份,3个省重点项目、16个市重点项目提前完成年度目标,区重点项目实现时间、投资同步。5个科技综合体成为招商新亮点。
招商引资光鲜亮丽得益于“四个转变”的创新。由全员招商向专业化招商转变,施行“1+5+8”招商模式,即“一个专业化招商机构+5个专业化园区+8个职能部门”;由招商引资向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转变,更加注重科技招商;由政府主导招商向园区招商、法人主体招商、委托招商转变,依托中原工业设计城整体委托招商;由单一项目招商向产业链招商转变,围绕产业上下游开展链式招商。
项目为王,落地快、建设快、投产快。
市十大基础设施项目,涉及示范区的有7个,全市任务最重。中原路拓展13天就完成交地;大沙河生态治理,按时间节点供地,受到市领导高度赞扬;
示范区的全省首家工业设计城6个月就开园运营,成为广东同天在全国所有园区中建设速度最快、建设标准最高、最具设计感的园区,成为我市一张靓丽名片;
总投资10.5亿元的蒙牛四期工厂项目一个月就完成奠基开工;投资25亿元中原生物科技学院项目从签约到征迁,超预期推进;北京嘉洁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智慧供暖中原总部基地项目,从谈判到落地仅用时20天;
示范区谋划百城提质项目70余个,计划3年内完成投资100亿元,重点建设“一城两河四桥十园五十路”。今年,启动实施项目22个,其中,基础设施项目5个、生态环境建设项目2个、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0个、城中村改造项目5个,截至目前在建项目18个,建成4个……
一个个项目建设“加速度”,是示范区创新项目“怎么落地”,实行三阶段模式的结果。开放招商和投资服务中心负责项目对接、协议签订、公司注册等前期工作;项目签约落地后,由区集聚区管委会牵头推进规划、建设等审批手续办理以及项目征迁进地等工作;项目建成投产达效后,区工信局跟进做好企业的管理服务工作。对重大项目,班子成员则大员上阵、主动对接;组建专门的项目服务队,落实招商项目跟踪服务制度,一对一提供“店小二”式服务。
创新引领,升腾科技力量释放活力
1月24日,备受关注的示范区经济工作会议隆重召开,高质量发展的先进企业及创先争优、服务发展的先进集体分别获得1662万元、420万元的重奖,成为示范区奖金之最;从1月1日开始实施《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七条意见》《支持服务业发展六条意见》《支持金融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真金白银,扶持科技创新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被业界称为“创新发展新七条”“服务业发展新六条”“金融产业发展若干条”。三大政策创新红利,在我市企业界、科技界引起强烈反响。
示范区今年专门设立5000万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奖励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个人;全力推进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数字产业园、国家级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总部新城、创基智能产业园等5个科技综合体建设,新增孵化面积3.8万平方米,目前入驻企业、团队200余个,总面积超120万平方米;规划、启动科技创新名城建设,跨越大沙河,融入黄河三角洲。
今年上半年,示范区高质量完成火炬统计,主要创新指标实现较快增长。专利申请499个,增长26%;授权311个,增长27.6%;技术合同交易额1.6亿元,增长301%。平台、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加快聚集。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6家;第三批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5个;引进培育了晶泰航空新材料、晶华膜技、华表仪控等一批技术和产品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型企业;积极推进高端工业传感器重点实验室、中方检验检测研究院等创新平台落地。
以加快科技创新名城建设为载体,示范区创新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集聚更多高校院所。服务好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信职业学院发展,加快推进中原生物科技学院建设,积极谋划建设郑州大学焦作研究院、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同时,继续培育创新型市场主体,打造5个科技综合体,加快规划建设中原科创新城,构建完善创新生态链。
创新生态,迸发改革潜能先行先试
今年1~7月份,示范区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为企业减税1.07亿元;加大财政支持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力度,设立总额度1.5亿元的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已支出5700余万元;设立500万元的种子资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高技术项目、高科技企业;新增市场主体1060个,同比增长28.2%,增速位居全市第三;焦作智慧金服中心服务范围、影响力持续扩大,认证注册企业超2000家……
投资热土、开放城区、创业福地,示范区正在成为营商创新高地。国家高新区品牌成为创业创新大舞台;5个科技综合体成为招商引资大平台;围绕中原科创名城打造、核心商圈升级、文旅康养产业发展谋划的8个项目成为客商青睐、追逐的目标。
4月22日,示范区举行岗位聘任制改革聘书颁发仪式,向被聘任的23个区直部门一把手颁发了沉甸甸的聘任书。实行全员岗位聘任制,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该区管理体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实行全员聘任制改革,激活了干部队伍“一池春水”,改革迈出了关键步伐。
持续打造一流的政务服务环境。示范区重点推进“放管服”改革,结合市级权限下放,结合外地市先进经验,创新机制、压缩时限、优化服务,实现“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窗,最多跑一次”,实现“一个部门管审批”“一枚印章管到底”“办事不出示范区”,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同时,加强实体行政服务大厅建设,重新梳理入驻单位、入驻事项,做到应进必进、进必授权,9月31日前接入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与国家系统同步上线试运行。
放眼示范区,创新成为新常态。城市垃圾分类,农村全域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为全市创造经验;“四城联创”,党建带群建社建为全市实践;率先推进城乡“一网供水”……
眺望示范区,创新为第一动力。教育示范强区硕果累累,21年来,全省理科状元首次落户焦作;城中村改造补偿破题,群众享受到更多红利……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创新,示范区之魂,无限创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