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金华
本报通讯员 樊玉东
在今年8月初召开的市委工作会议暨全市重点项目建设产业转型攻坚推进会上,我市隆重表彰了第三批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其中,河南晶华膜技真空科技有限公司郑锦华团队荣获创新创业领军团队称号。
2010年,郑锦华作为高端人才,由教育部引进任郑州大学特聘教授。
多年来,郑锦华团队致力于研究开发DLC类金刚石薄膜材料,在郑州大学建立了第一个DLC薄膜材料研究实验室,隶属于教育部热能系统节能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是我省研发测试条件最完备、研发能力最强的DLC类金刚石薄膜材料实验室。
据了解,DLC类金刚石薄膜材料的研究以产业化制造及应用为目标,从薄膜制造系统的研发到工艺技术的开发,先后完成小试、中试和量产化的研究,这在我国实现工业应用尚属首次。同时,郑锦华团队成功开发的低成本量产化工业技术,为DLC薄膜材料的应用推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5年,该项目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的项目鉴定,鉴定结论为国际先进水平。
DLC类金刚石薄膜材料是一种在光学、力学、热学等方面具有全方位优越性的材料,该材料具有极低的摩擦系数,同时具有接近金刚石的耐磨强度,是优良的固体润滑薄膜材料。
针对DLC薄膜材料的研发,郑锦华团队展开了DLC薄膜的膜基界面强度的研究,利用中间介在材料的方法,成功开发了a-Si:H:C中间键合材料。该键合材料解决了DLC薄膜与金属基材之间的粘接强度,从而实现了工业应用。至此,DLC薄膜材料成功用于石油、天然气勘测设备钻进式井壁取芯器的制造。
据中石油、中海油以及美国Atlas测井公司应用报告显示,DLC薄膜材料处理后的钻进式井壁取芯器的取芯成功率从30%提升至90%,一次取芯个数从4~5颗芯增加到50颗芯左右,取芯器的工作可靠性大幅提高,DLC薄膜材料用于工业产品的耐磨强化技术获得成功,工业应用的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对提升我国在DLC薄膜材料方面的研究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为实现该材料的产业化生产,2018年,由郑州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等组成的郑锦华创新创业团队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签署了DLC薄膜材料产业化生产的合作协议书,使量产化生产技术在我市开花结果。
据介绍,项目的研究涉及到DLC薄膜材料的量产化制造设备的开发和在量产条件下的DLC薄膜材料的工艺技术研究,完成DLC薄膜材料的全程制造技术的开发,具有全部的自主知识产权,全面实现国产化,彻底打破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河南晶华膜技真空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近年来,郑锦华先后被评为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郑州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郑州市科技创业领军人才、郑州市高层次人才等。2015年,郑锦华成功入选河南省“百人计划”人才,同时被河南省委、省政府聘为“河南省特聘专家”,被郑州华晶金刚石股份有限公司聘为“首席科学家”。
不仅如此,郑锦华团队研发的DLC薄膜材料项目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的技术鉴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EI高水平论文10余篇,同时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科技成果一等奖,先后承担省部级项目4项、厅局级项目2项。
截至目前,郑锦华团队已完成DLC薄膜材料的量产化设备系统的研发制造和量产化工艺技术的开发,拟在我市建设DLC薄膜材料的产业化生产线,通过自主研发解决DLC薄膜材料的关键技术难题,使其在焦作落地生根,为焦作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该项目的实施,必将成为“郑焦融合”的典范,对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