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颖
位于沁阳市王召乡东南部的前兴福村,曾经是全乡落后的贫困村,村内基础设施不完善,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乡亲们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9月18日,记者到前兴福村采访时看到,一条平坦开阔的水泥路直通村委会大院,道路两侧的绿化树木苍翠蓊绿,干净整洁的白色墙面扮靓了街道,一幢幢村民家里新建的两层小楼很是气派。
“这两年村里环境大变样,大伙儿手头也有钱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家里吃穿不愁,还能就近打工挣个零花钱,好着哩。”从村口一路走进去,听到的都是乡亲们开心和满足的话语,他们连连夸赞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沁阳市农业局驻该村第一书记靳超。
“咱们村的消费扶贫小菜园建成后,不仅能解决村里一部分贫困户家庭的劳动力就业,还能拓宽全村的蔬菜销路。”当日,在村委会会议室,靳超和村两委干部一起讨论建设村里的消费扶贫爱心帮扶小菜园。他和大家分析小菜园的种植计划、产量效益以及运营模式等,细致又认真。
沁阳市近日在该市启动了建设一批消费扶贫小菜园的工作,采用订单直销的模式将小菜园的农特产品直接与爱心企业的购买需求对接,带动贫困户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还能带动贫困户实现就业。靳超得知情况后积极联系争取资金,申请将前兴福村作为建设消费扶贫小菜园的试点村。
“咱们前期计划流转11亩土地建设小菜园,预计到今年年底可收入1.6万余元,种植规模也将逐步扩大到20亩。”对村里建设消费扶贫小菜园,从而带动乡亲们致富增收,靳超信心满满。
2017年11月,他接到组织任命,担任前兴福村驻村第一书记。出发前,单位领导找他谈话,鼓励他扎根基层,服务群众。面对嘱托,靳超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
为让前兴福村的乡亲们富起来,把村里建成产业兴旺、家家富足的幸福村,靳超琢磨了不少办法。
驻村后,靳超多方联系对接爱心企业,建立对口扶贫就业基地,先后介绍村里12名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实现稳定就业;积极争取资金,引进牧丰合作社投资80余万元在村里废弃的砖瓦窑场建了特色饲养繁育基地,带动40户贫困户实现增收;争取资金带动村集体和86户贫困户入股王召乡酒店一次性用品加工项目,使集体经济年增收3万元,贫困户年分红500元;争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6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排水渠得到改造提升,文化活动中心也大气亮相。
通过对贫困户挨家挨户的走访,靳超制订了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计划,先后鼓励和帮助村里13户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使他们实现了从贫困户向致富能人的转变。
“贫困户赵火成走上了规模化养殖肉兔的致富路,家庭人均年收入过万元;贫困户严卫星身患残疾仍立志发展,申请5万元政府贴息贷款,承包近百亩土地,种植蔬菜、瓜果,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贫困户严水利夫妻俩不等不靠,做起驴肉收购和销售生意,家庭年增收5万余元……”细数村里这两年出现的致富能人,靳超喜上眉梢。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了让全村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靳超多次在村里组织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技术培训,鼓励村民自我发展、寻找致富门路,用实干创造幸福生活。在他的努力下,家家户户都有致富增收的门路,全村贫困家庭的劳动力实现100%就业,前兴福村走上了一条产业兴旺、生活幸福的“兴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