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高质量发展怀川英雄谱·焦作市交通运输局篇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不忘初心担使命 大道通衢奏华章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9 年9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忘初心担使命 大道通衢奏华章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焦作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巡礼
作者:本报记者 詹长松 特邀通讯员 毛保党 王宁博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正在建设中的焦作至荥阳黄河大桥雄姿。
  整装待发的百台新能源公交车。
  高速公路绿色廊道如诗如画。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风景如画的“四好农村路”。
 
   

  70年沧桑,70年巨变。

  70年砥砺奋进,70年谱就华章。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焦作交通运输人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的正确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高速公路高效快捷,干线公路纵横交错,农村公路密织如网,运输场站星罗棋布,交通运输服务功能全面提升,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好了开路先锋。

  历史篇

  焦作市历史上被誉为“覃怀古郡,河朔名邦”。相传黄帝祈天“披山通道”,大禹治水“陆行乘车,泥行乘橇”,焦作乃至中国最悠久的交通就从这里开启。可由于北有太行屏障,南有黄河天堑,几千年来,因为一山一河的阻挡,岁月的车轮始终拘泥于太行的雄峙和黄河的波涛之中。

  岁月悠悠,大地无垠,即使到了近代,由于封建王朝和民国政府的腐败,交通事业依然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战争破坏,焦作交通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全市没有一条等级公路,没有一座永久性桥梁,道路多由矸石、泥结砾石、砖渣等材料铺筑,公路总里程仅为323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仅为7.9公里。客运上1950年开始使用木炭代燃的货车开行的客运班车,1951年发展第一辆客车,直到1952年全年客运量才只有1.3万人,客运周转量只有29.3万人公里;货运上,全市只有3辆战利品汽车,破旧不堪,货运几乎全靠架子车、马车,效率极低,年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只有22.6万吨公里、45.1万吨公里。

  发展篇

  为完成紧迫而繁重的交通工作任务,1957年7月1日,市人民委员会交通科、市搬运公司、市车辆监理分所合并成立了市交通局,交通工作迈出了新的发展步伐。

  1957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市交通在恢复、巩固原有道路的基础上实现了新的发展。先后对新济路、沁温路等进行了沥青渣油表处,道路交通状况得以改善。道路运输上,逐步向人口集中的部分集镇开通客运线路,并积极发展拖拉机、汽车运输,逐步取代了独轮车、架子车、马车等运输工具。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交通事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公路建设以晋煤外运通道为重点,对全境公路开始较大规模的扩宽改建。但由于公路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交通堵塞现象非常严重。1992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政治动员、经济补偿、行政干预、各方支援”和“集资修路、有偿使用、收费还贷、滚动发展”双十六字方针后,首次使用世行及国内银行贷款等方式开始大规模商品路桥建设,于1992年至1995年间一举建成新孟路温县段等“八路四桥”工程,并在全市掀起了行政村通硬化路高潮,有效缓解了公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状况。

  道路运输上,1981年,新的焦作长途汽车站建成;199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有社会化客车站目标。同时,随着“有路大家行车、有水大家行船”政策的实施,我市的长、中、短途客运班线出现了协调发展的喜人局面。货运上,以晋煤外运为依托,运输车辆迅猛增长,货运业呈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为加强交通行业管理,曾在全国首家实行强制二级维护定点厂家经营权招标模式;在全国首创的“车辆产权附条件转移办法”,使全国许多交通企业走出经营困境,恢复了生机与活力;货运信息服务体系网络化建设先后5次在全国性道路运输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

  辉煌篇

  当历史的脚步迈入1998年时,国家作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焦作交通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在怀川大地上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公路建设新高潮。

  为打通豫晋两省乃至华东、华中南和西北部地区的快速通道,于1998年拉开了大规模修建高速公路的序幕,在全省首次自筹资金开工建设我市第一条高速公路——焦郑高速公路,并于2001年建成通车;之后又于2002建成了焦晋高速,2005年建成了焦温、济焦、济洛、焦修、济晋高速公路,于2013年建成了郑云高速桃花峪黄河大桥,于2016建成武云高速公路,与桃花峪黄河大桥一道形成了云台山直通省会郑州的高速通道,进一步形成了与京港澳、连霍、二广、太晋等全国高速无缝对接的高速公路网。

  为改善路网结构,提升干线公路通行能力,2001年我市开始了大规模的路网改造,于2001年建成南河渡黄河公路大桥,结束了黄河两岸千百年来茅津唤渡、柳岸寻舟的历史。之后,又开始了大规模的二级公路提升改造为一级公路工程,于2009年在全省率先建成第一个“二改一”项目——常付线常平至孟州段;2011年建成林邓线一级公路焦作市界至月山段,这是我市首个采取招商引资方式成功招商的一级公路项目;2015年建成S310长邵线焦作至沁阳段一级公路;2017年,G327连固线武陟马营至博爱小中里段一级公路、S310长邵线修武至焦作段两条一级公路改建工程建成通车。至此,焦作至博爱、沁阳、孟州、武陟、修武这5个城市组团全部通上了一级公路快速通道。

  为改善农村交通环境,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腾飞,200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乡乡通二级公路,2006年在全省首批实现村村通水泥(柏油)路,2008年在全省率先实现自然村村村通硬化路,受到省政府表彰,纵横如织的农村公路已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2009年以来,在已实现全市村村通硬化路的基础上,继续强力推进农村公路网络化建设,努力实现农村公路的联网成片、快捷畅通。2011年以来,紧紧围绕服务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农村公路由“通达”向“通畅”的转变,并积极开展农村公路“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活动,2015年又全面启动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乡村通畅工程,至2017年共新改建道路1354公里,完成投资12.8亿元,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公路路网服务水平。

  发展运输是公路建设的目的。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2000年在全国首家推行大宗货物道路运输招投标管理,受到国务院纠风办、交通部、监察部等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全国同行的广泛关注。同时,大力推行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顺利开通了焦作—修武、焦作—博爱城乡公交。2009年以来,坚持方便群众、让利于民、造福社会的原则,先后开通了焦作至郑州、焦作至新乡城际公交,为广大旅客往返我市和郑州、新乡之间创造了经济、舒适的出行环境,开创了我市交通客运发展新局面。强力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积极打造“新农巴士”品牌,使全市行政村通车率达98%,城乡老百姓进一步乘上了方便车、经济车、快捷车和安全车。城市公交也取得了飞速发展,我市被定为全省首批“公交优先示范创建城市”,连续3年每年获得省厅补助1000万元;成功参与运作了总投资达12亿元的世行贷款绿色交通项目,为我市公交的大发展赢得了不可复制的历史机遇。

  跨越篇

  党的十九大召开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以来,全市交通运输事业也进入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时代。

  建设全域“四好农村路”,下好乡村振兴先手棋。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好农村路”建设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已在全市6个县(市)中建成孟州市、沁阳市、武陟县三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孟州市、沁阳市还创建成了河南省“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并于2018年6月在全省率先开展全域“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创建工作。一年多来,累计投入资金29亿元,完成创建3200公里,拆除违建32.5万平方米,修建节点游园271个,新建公交港湾及站牌872个,道路绿化6.5万亩,基本实现了农村公路全通畅、全通车,管养责任全明晰、全到位,所有路段全美化、全绿化,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以及交通运输部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2019年7月16日,河南省政府在我市召开全省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现场会,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公路绿色廊道妙,一招多效生态好。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认真贯彻落实焦作生态立市战略,从2016年11月开始全面启动全市公路绿色廊道建设。至今,累计投资16.5亿元,实施完成了4条高速公路、19条连接中心城区至城市组团和连接周边城市的干线公路及县道,共计627公里的绿色廊道,并在全市农村公路全面推开,绿化面积10万余亩,构建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路在绿中穿、车在画中行、人在景中游”的绿色生态景观长廊。

  两桥飞架南北,一路接山连滩。为跨越黄河天堑,进一步打通通往省会的快速通道,于2016年开工建设G234焦作至荥阳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工程,该项目是河南省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同时是焦作市十大基础建设项目。目前,施工进展顺利,预计年内建成通车,将进一步打开焦作南大门,形成直通省会郑州的另一条快速通道。于2017年9月开工建设G207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及连线工程,该项目是国道G207跨越黄河的咽喉工程,也是我省“十三五”启动建设的八座黄河大桥之一。该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开辟了焦作及孟州方向至郑州、洛阳以及豫中南地区的快捷通道。于2018年5月开工建设G207焦作至温县段改建项目,该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畅通焦作北通太行山、南连黄河滩的中部大通道,打通最后一个城市组团快速通道。

  穿山连滩通四方,高速公路盘山阳。顺势而为,借势而上,紧紧抓住全省高速公路“双千”工程难得的发展机遇,全力推进高速公路项目运作,经过不懈努力,我市谋划的沿黄高速公路、焦作至陵川高速公路、郑州至焦作高速公路、连霍沿黄高速公路联络线、沁阳至伊川高速公路以及新乡南高速公路环线等6个项目纳入《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调整方案(征求意见稿)》。此次全省高速公路网调整共有24个项目,我市新增高速公路项目数量占到1/4,增量居全省首位,新增高速里程达305公里,投资额约400亿元。

  郑焦交通一体化,桥起如虹谱新篇。认真落实郑焦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谋划郑焦一体化交通项目,谋划了S228(詹店)黄河大桥项目、S232(东海大道南延)黄河大桥项目、S236(焦温快速通道南延)黄河大桥项目三座黄河大桥,高质量推进郑焦交通融合。未来,我市与郑州之间将会有13座黄河大桥,必将加快郑焦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我市的区域优势。

  货运司机争参保,心怀百姓添保障。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中,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协调人社部门共同推进货运司机优先加入工伤保险工作。截至目前,焦作市已有133家货运企业5000多名驾驶员参加工伤保险。几年来,共发生工伤理赔13起,其中工亡4起,每起赔偿不低于70万元,伤残9起,都按照国家工伤规定给予医药费、伤残补助金等赔偿,没有出现因事故伤残而致贫的情况,有力维护了驾驶员的合法权益。

  千方百计为乘客,无微不至似家人。礼让行人显文明,通过公交车“礼让斑马线”活动积极引导社会形成了文明礼让新风尚,9路公交司车机尚卫星及时帮助抢救心脏骤停乘客、28路公交车司机连文斌礼让斑马线、老人鞠躬回应等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等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积极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被定为全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城际公交惠两地,2018年2月开通了焦作至晋城城际公交,深受焦晋两地广大群众的好评。急救药箱显真情,于全省率先在市区700台公交车、400台客运班线运营车上配备急救箱,在110辆出租车上配备急救包,彰显了对旅客生命至上的关怀。

  70年峥嵘岁月,70年顽强拼搏;

  70年薪火相传,70年春华秋实。

  截至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已达8028公里,是1949年的25倍,公路密度达19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已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干线公路为主导、农村公路为脉络,四通八达、畅通高效的公路交通网。

  截至目前,全市营运客车和货车分别达1183辆和94241辆,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183倍和31413倍;公交车、出租车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全市现有公交车达1031辆、出租车达2101辆,且车辆性能、载客人数及载货量更是无与伦比;全市船舶数量达213艘。市汽车客运总站成为全省规模最大、标准最高、设施最为完善的一级客运站之一。

  70年来,我们不会忘记,为了编织四通八达、畅通高效的交通网络,从高速公路主战场到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工地,广大干部职工大力弘扬“铺路石”精神,穿山越岭,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壑架桥,冬战严寒,夏斗酷暑,风餐露宿,雨雪做伴,谱写了一曲曲震撼大地的创业之歌。

  70年来,我们不会忘记,为了保障重要战略物资及抢险救灾物资运输,保障人便于行、货畅其流,从交通企业到运输生产一线,从车站货场到每台客货车辆,广大干部职工大力弘扬“老黄牛”精神,舍小家,顾大局,加班加点,披星戴月,长年累月奔忙在运输线上,把微笑和服务奉献社会,书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动人诗篇。

  70年来,我们不会忘记,为了维护良好的交通运输秩序,不断开创交通发展的新局面,从运管到海事,从征稽到路政,从质监到学校,广大干部职工大力弘扬“螺丝钉”精神,大胆探索,勇于创新,顶真碰硬,严格执法,演绎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难忘故事。

  70年来,我们更是不会忘记,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以苦为荣,呕心沥血,殚精竭虑,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老领导、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职工,为了交通事业的发展,有的积劳成疾,有的终身伤残,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奏响了一篇篇永载史册的奋斗华章。

  挥太行巨笔,书交通长卷。

  蘸黄河浓墨,绘发展蓝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借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我们为焦作市交通事业的发展作注。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