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以来,不少拳友致电咨询,自己刻苦习练太极拳多年,动作套路非常熟练了,可为什么总是动作僵硬、找不到太极拳特有的那种柔顺自然的感觉?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和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市武术名师张绍均。
“这类问题在太极拳界比较普遍。究其原因,我觉得一是拳理不明,二是方法不当。”张绍均开门见山地说。接着,张绍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
张绍均说,其实这类问题在《太极拳论》中,有过明确表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尔。”由此可见,这类问题由来已久,太极拳前辈早有认识。但《太极拳论》给出的“处方”是:“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作为经典拳论,张绍均认为,这个“处方”给的是理论层面的指导和原则,而对于初学者,如果不结合具体练法加以阐释,则不容易准确理解和操作。
那么,如何具体操作呢?张绍均认为,应该从去僵存柔着手。他说,所谓太极拳的练功过程,其实就是:去僵存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的过程。但前期,主要就是去僵存柔。比如,太极拳的功夫层次上,“一阴九阳跟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尤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讲的就是去僵存柔的过程。
什么是太极拳的僵呢?张绍均进一步分析,太极拳的僵,指的是后天培养或先天固有的蛮力倾向、固执倾向、僵化倾向以及不当的用力习惯和应答模式。在体,表现为刻板僵硬、机械做作;在意,表现为意念过重、不懂变通;在用,表现为蛮力顶抗、运化不灵。因此,要找到太极拳的感觉,在太极拳上精进,必须从去僵入手,认识并自觉打破固有的不良倾向、习惯和应答模式,培养合理的、有益的、全新的用力方式和应答机制。在体,中正松柔、虚实分明;在意,恬淡守中、虚灵自然,在用,不丢不顶、舍己从人。
最后,张绍均说,只有基于去僵存柔的正确理解和习练,才能达到太极拳所说的“懂劲”。在正确的“懂劲”基础上,才能有太极拳的“愈练愈精”,并“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品位太极拳应有的滋味、享受太极拳特有的乐趣。
●名师档案:
张绍均,1967年出生于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和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市优秀武术名师,中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民盟焦作市公共卫生支部主委,市太极拳健康养生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儿国学》太极拳网络教学栏目特邀主讲,对太极拳文化研究、养生保健有独到见解。
如果你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有什么困惑,请添加微信号tjqzk,或将你的问题发送至电子邮箱jzrbgxb@126.com,也可编写短信发送至手机13569191591,武术名师将在《名师大讲堂》栏目为你解惑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