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盛典万众瞩目。十里长安街,铁流滚滚,气势如虹,雄伟的天安门见证了无数精彩时刻。
您也许不知道,在气势磅礴、排山倒海的阅兵场上,32个装备方队之一的补给供应方队,主要由驻焦的铁骑劲旅官兵组成。他们从幕后走向台前,驾驶新型后装保障装备从天安门广场通过,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向世界展示了新时代联勤保障部队官兵的风采。他们有怎样的故事?记者带您去了解、感受。
铁骑英雄三上阅兵场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阅兵场上,补给供应方队隆隆驶来,受阅装备由野战净水车、野战站台车、整体自装卸运加油车、野战主食加工方舱混编而成。
马达轰鸣,震天动地。驾驶这些装备通过天安门的,正是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团的受阅官兵。这不是他们第一次参加阅兵,抗战胜利日大阅兵、朱日和沙场阅兵也有他们的身影。
三上阅兵场,这次与众不同。
“抗战胜利日大阅兵,我们主要担负重装备运输和承载白求恩医疗方队女兵的保障任务,更多是做幕后工作;朱日和沙场阅兵则是在沙场接受检阅;今年,我们代表新组建的联勤保障部队,首次作为正式参阅部队亮相国庆阅兵,从幕后走向台前,意义重大。”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团团长张志兵激动地说。
张志兵介绍,补给供应方队总共由118人组成,该团就占111人,其中49人参加了国庆阅兵的阅兵式和分列式。
光荣受阅,使命在肩。为确保受阅任务高质量完成,该团不仅在短时间内做好了各项阅兵准备工作,更用一流的标准狠抓训练,并不断创新训练方法。仅在训练过程中,官兵们就先后自制了近300种简易器材,大大提高了训练的精准度。
精益求精,换来的是阅兵场上受阅官兵精湛驾驶技艺的出色展现——
驾驶员做到了“米秒不差”:骑线驾驶的左右偏差均不超过1厘米,而按规定只要不超过5厘米即可;等速驾驶通过天安门时,速度误差控制在0.03秒以内……
滚滚车轮,巍巍方阵,铁骑男儿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车轮上的受阅”。10月4日晚,首批55名受阅官兵载誉归来。10月8日,第二批受阅官兵返回焦作。
红花绿叶同样精彩
盛大阅兵,扬国威,显军威。然而,您知道受阅官兵光荣使命背后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吗?
200多个日夜,战高温、斗疲劳是他们训练时的家常便饭。
振奋的士气、挺拔的身姿是这样练成的:盛夏酷暑,头戴钢盔,军姿一站,1个小时不动,2个小时不晃,3个小时不倒,双腿之间、手和大腿外侧之间夹着的一张扑克牌3个小时不能掉;握枪敬礼、转头上手,简单的动作要整齐划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练就是一上午。
严格枯燥的训练,层层选拔淘汰,90多名方队乘载员最终被刷掉只剩23人,每个人都晒出了一张“阅兵脸”。
已入伍16年的赵方英就是其中一员。“国庆阅兵前夜,我紧张得睡不着。整装列队接受习近平主席检阅时,我感到无上荣光。通过天安门时,我坐在驾驶室里两眼紧盯前方,自豪感油然而生。受阅完毕返回路上,看到沿途百姓为我们鼓掌欢呼、竖起大拇指,那种心情无法言表,眼泪都掉下来了,终生难忘。”赵方英感慨万千。
如果把在天安门接受检阅的部队比作红花,阅兵场下还有许多幕后英雄甘当绿叶。
受阅装备的维护保养格外重要,25名车辆技术保障员就是这些装备的“贴身医生”。日保养、周维护、月整治,他们一丝不苟地全力为受阅装备顺利通过天安门保驾护航。
四级军士长张权是一名车辆技术保障员,也是第二次参加阅兵,家人对他十分支持。训练期间,他患重病的父亲突发脑溢血,老人清醒时坚持不让家人告诉儿子。部队领导得知后,张权才回家看望了父亲一眼,之后匆匆返回训练场,没想到这竟是他和父亲的最后一面。父亲去世的消息,直到部队采集受阅官兵家属照片信息,家人实在瞒不住时才告诉张权。“继续执行任务”,这是父亲临终前对儿子的叮嘱。
原本有机会成为正式队员走上天安门阅兵场的张琪,因任务需要,最后担任了受阅装备驾驶员的教练员。虽有遗憾,但他并不后悔:“作为军人,谁都想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但为了完成阅兵任务,个人的愿望无法实现,那就当好绿叶、配好红花。”
“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张志兵饱含深情所说的“四个特别”,正是对受阅官兵的生动诠释。
台前幕后同样重要,红花绿叶同样精彩。
军人家属携手谱华章
10月4日19时02分,北京西至重庆K589次列车缓缓驶入焦作站。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团政委郭琳冒雨来到站台,迎接首批55名受阅官兵凯旋。
站台上,“热烈欢迎阅兵英雄凯旋”的红色条幅分外醒目,身背行囊、斗志昂扬的官兵一下火车,所有旅客的目光齐刷刷地聚焦在他们身上。“辛苦了。”郭琳为每一位受阅官兵佩戴红花、送上问候。
“珍惜荣誉,严守纪律,传承阅兵精神,为中原铁骑精神增光添彩。”郭琳的话铿锵有力。
“铁骑驰骋,铁骑必胜”,受阅官兵嘹亮的口号声震长空。
队列旁,李梅带着两个儿子在瑟瑟的秋风中瞪大眼睛努力往队伍里寻找。她的丈夫戴斐三次参加阅兵,这一次他们一家人已有大半年没有团聚。见到爸爸,两个孩子开心不已,8岁的大儿子贝贝送给爸爸一本名为《爸爸军团》的书,5岁的小儿子坷坷从塑料袋里拿出了自己用彩泥捏的摩托车和坦克,那场面温馨、感人。
同样给予爱人莫大支持的还有张千,当得知丈夫张浩鸣想报名参加国庆阅兵时,她答应得很爽快。张浩鸣是一名乘载员,国庆阅兵当天,他精神抖擞地在装备前列队,接受了习近平主席的检阅。
“人都一样黑,电视镜头一扫而过,根本找不到他在哪里。还是他告诉我站在第几排第几个位置,我放慢0.5倍速度看回放才找到他,不过很模糊,只有自己能认出来。”张千笑着说。
张千抱着2岁半的女儿,手里拿着一束精心挑选的金色乒乓菊。久别重逢,看着脸庞黝黑的丈夫,泪水忍不住在张千的眼眶里打转,眼神里满是爱意和心疼。
一次受阅,一生光荣;一人受阅,全家光荣。
为使命甘舍小家,最可爱的人和他们的家属用实际行动共同谱写了动人篇章。
对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汽车团全体官兵来说,不管在前方还是在后方,受阅只是新的开始。新时代新装备,新起点新征程。看,马达声隆隆,他们从阅兵场走来,正向练兵场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