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太太走了,她那三个儿子都有钱,这回肯定办得风风光光的。”
“那肯定,克凡那兄弟仨挺孝顺的,不会办得丢人。”
8月27日,武陟县大封镇大司马村93岁的刘玉英老人去世的消息一传开,街坊邻居便议论开了。
不光街坊邻居议论,老人的三个儿子——苗克凡兄弟三人也在紧急商量如何办理母亲的后事。均经商多年、家境殷实的他们一致决定,由每家出资10万元,风风光光送母亲一程。
刘老太太去世和苗家兄弟准备大办丧事的消息传到了大司马村村委会,村委会主任刘永平和村干部任克永、原新爱赶紧上门吊唁并询问情况。原来,就在8月下旬,村里刚刚颁布施行新的村规民约,而新规的第一条就是禁止红白事大操大办。刘老太太是新规施行后村里第一位去世的老人。
苗家兄弟向村干部求情,说老母亲拉扯他们兄弟姊妹几个不容易,操劳了一辈子,现在他们家里条件都可以,想最后尽尽孝心,当老规矩(未明令禁止大操大办)的最后一家,把老太太风风光光送走。
“与其当老规矩的最后一家,何不当新规矩的第一家呢?也给全村红白事节俭操办开个好头、树个标杆,这样不是更有意义吗?”刘永平说。
在村干部和村红白理事会成员的劝说开导下,苗家三兄弟最终决定节俭办理母亲的丧事,退了响器班,改了席面用菜和烟酒,并严格按照村规民约要求,用大锅菜招待亲戚和帮忙的乡亲。
“当时有些想不开,觉得太丢面子,但又不能违规。事后想想觉得这真是好事!”苗克凡说,“生活节俭是老母亲一生的风范,节俭办丧事也遂了老母亲的心愿,还为全村红白事简办树立了榜样。”
“苗家三兄弟简办母亲丧事这个事在全村影响很大。”刘永平说。他告诉记者,大司马村是个拥有7800多人的大村,全村80%以上的人从事生猪屠宰运输,是武陟县出了名的富裕村。多年来,村民在红白事上攀比严重,不仅浪费钱财,还影响村民感情。“现在简单的大锅菜,对有钱人来讲是一种节俭,对没钱人来说更是减轻了极大的负担。9月初,村民梁胜利的儿子结婚,按规定不用司仪、不放烟花,席面按标准办,一场婚礼省去2万多元。县里创建乡风文明示范村等推进乡村治理的做法,真解了基层好多难题。”
创建乡风文明示范村是武陟县推行“党建+乡村治理”的内容,旨在完善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组织,建设综合性文化中心和慈善幸福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群众性文化活动、慈善文化融入乡村。目前,大封镇32个村全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颁布了新的村规民约,移风易俗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