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雕版印刷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印刷形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印刷技术的兴起,这门传承千年的手艺也渐渐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在沁阳市柏香镇伏背村,30岁的段洋洋与雕版印刷“结缘”,并且默默接过了这把穿越历史的刻刀。
日前,笔者走进雕版印刷匠人段洋洋的家。只见在台灯灯光的映射下,段洋洋正在操作台前聚精会神地工作着。她右手握着刻刀,左手拇指抵着刀刃边沿,在一块覆有画像稿的方形木板上一点点划动,木屑飞舞的同时,李清照的画像便渐渐地显现出来。
段洋洋说:“我现在刻的这块板子是李清照。左边是李清照图像,右边是《如梦令》。在这块板子雕刻的过程中,我觉得最难的就是头发丝。我这块板子已经刻了8天,马上就要完工了。”
段洋洋是从4年前开始学习雕版技术的。那时的她刚刚入门,安静的性格可以在雕刻桌前一坐就是八九个小时。初学之时,段洋洋遇到不少问题。为此,她多次到扬州、济南向专家请教。勤学好问加上刻苦练习,段洋洋的雕版技术不断提高,从打磨、上浆、覆样,到打薄、雕刻、印刷、装订,每个工序她一样一样学、一环一环练。
“我们收集来的木头需要锯解、浸泡、阴干,阴干以后还需要打磨光滑。雕刻的木头处理好以后,把需要雕刻的东西上到这个木板上打薄,然后才可以雕刻。”段洋洋滔滔不绝地向笔者讲述着雕刻前的准备工作。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跟现代通用的机器印刷相比,雕版印刷图案精美,保存时间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本高、效率低的雕版印刷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在河南,从事雕版印刷的匠人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段洋洋决定开始从信笺、装饰画、请柬上入手,并且与省内外各大图书馆和大学开展合作交流。
(张新雨 韩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