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天气阴沉,薄雾微起。而相比山下,位于我市太行山深处的红色革命村庄——中站区龙洞街道十二会村的天空则显得更为晴朗。
当日,记者与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原院长、“草帽教授”陈兴义来到十二会村。十二会村、中站区龙洞街道赵庄村、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苏家作乡寨卜昌村都是我市知名红色村庄。近两年来,红色文化在这些红色村庄的发展,是陈兴义和他的团队始终关注的焦点。他们试图依托这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自身所学,改变红色村庄贫穷落后的面貌。
十二会村海拔700余米,深处太行山腹地。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太行区第四专区、焦作党政军机关曾驻扎于此。村内现存太行区第四专区旧址、焦作市委、市政府旧址、沁博县委第三公所旧址、焦作市公安局旧址、新华公司旧址等遗迹,这里曾是享誉太行山的红色据点。
山上的气温令人寒噤,可红色文化旅游的热度却拔高了山村的温度。就在记者采访期间,先后有五个单位的近200名职工来到十二会村参观。十二会村村口有一方巨石,上书“红色十二会,焦作西柏坡”几个大字,气势不凡。而从这方巨石处远眺即可见一幅太行美景图,又可见一幅焦作全景图。因而,凡来十二会村参观学习者,都会兴致勃勃地在这里合影留念。
村内古树参天,映照着低矮的石头房。在一座座石头房内,无数革命先辈曾挥洒热血青春。如今的石头房变成了红色文化纪念馆,每张桌椅都被赋予了新概念。红色文化产业在贫瘠的十二会村呼之欲出,在这里,大家可以欣赏大山里的一抹晚霞,体味生活的静谧。在这里,大家一起忆苦思甜,为了新的事业励志发奋。在这里,所有党员重温入党誓词,不忘初心,牢记始命。
据十二会村党支部书记、村长连红利介绍,今年十一期间,十二会村平均每天要接待5个团队,高峰期接待了8个团队。从今年七一至今,前来十二会村学习参观者已达1万余人次。为此,村里还专门培养了自己的导游员。
连红利说,从2006年起,十二会村开始不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2018年,十二会村被市委组织部正式命名为焦作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今年8月,十二会村正式成立焦作市十二会村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就在前不久,十二会村又争取到了中站区政府2500余万元的发展资金。
陈兴义团队为十二会村规划了发展三步曲:第一步,做好红色文化产业;第二步,带动绿色生态产业;第三步,启动蓝色康养产业。
连红利高兴地说:“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一开始我们没信心,现在信心十足。”
10月11日的寨卜昌村同样热闹非凡,“千年古村落,红色寨卜昌”的文化品牌正在被叫响。
当日,寨卜昌村的村干部们忙得不亦乐乎。因为这天,他们已经接待了5个前来参观学习的团队。苏家作乡乡干部张吉光告诉记者,今年6月份他到苏家作乡参加工作,就感觉来寨卜昌村参观学习的人是一天比一天多。据村里的初步统计,十一期间,该村接待参观者近2000人次。
寨卜昌村是历史文化名村,寨卜昌村古民居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在这个古老辉煌的村庄里,红色文化基因同样熠熠生辉。
1947年8月15日,以我市地方红色武装老二团为基础,太行军区在寨卜昌村组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仅仅两个多月时间,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便形成了一支2万余人的革命劲旅。渡过黄河,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先后解放了洛阳、开封、许昌、郑州等中原城市,取得了打响淮海战役的主动权。
淮海战役结束后,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被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参加了渡江战役,在解放两广、西南剿匪等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1951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赴朝作战,表现英勇。我们所熟知的英雄邱少云、黄继光,以及著名的上甘岭战役,都是这支英雄部队的“军功章”。1961年,这支部队又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第十五军。2017年,又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部队。
寨卜昌村村干部王跃进说,2009年8月15日,寨卜昌村举办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成立62周年庆祝大会,从而拉开了寨卜昌村发展红色文化产业的大幕。自2009年起,在连续10年的时间里,年年都有许多部队官兵及退伍战士前来寨卜昌村参观学习,这无形中带动了寨卜昌村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手端红色文化“金饭碗“,我们更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区人民吃上这碗香喷喷的饭菜,从而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