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工作时提出的打好“四张牌”重要指示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顺应群众新期待而作出的一项正确决策,是转型发展的引领工程、民生改善的保障工程、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处于经济发展快速上升期的焦作,在对标“精致城市、品质焦作”中深化认识,强化担当, 抓住工程建设的黄金期,坚持目标导向,结合本地实际,扎扎实实地做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文明城市创建各项工作,推动了产、城、人融合发展。
清晨,家住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附近小区的韩向前早早起床,到绿化带旁的“锦绣四季”月季文化园晨练。“你瞧瞧,这里水美、树美、绿地美,真是‘处处是景、步步入画’。”韩先生对所处的环境充满惬意。这是我市统筹推进“四水同治”、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目前,我市中心城区按照“九河五湖润山阳、四渠三库泽怀川”理念打造的北方水城已展现迷人风采,以上水系项目只是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实施以来我市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一个缩影。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三年来,我市全面落实全省百城建设提质工程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推进会精神,坚持把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融入百城建设提质和文明城市创建的每个环节、每个工程、每个细节。目前,总投资1322亿元的645个百城建设提质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52亿元。同时,我市把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四城联创”与全域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统筹起来一起抓,既抓城市内涵提升,又抓市民文明素养提升,“精致”“品质”已经成为焦作城市建设的新名片。
精致规划 全域建设
致力打造品质之城
围绕建设郑州大都市区门户城市的规划要求,我市按照“东扩、南进、西联、北优、中改”10字方针,坚持尊重自然与优化布局相结合、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绿色低碳与生态宜居相结合、以人为本与安全便利相结合,研究确立了“一枢纽、一中心、两新城、两走廊、三平台、四绿带”的城市发展格局。为打造“精致城市、品质焦作”,我市先期启动了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前期准备工作,修编完成《总体城市设计》《专业市场规划》《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等200多项专项规划,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在80%以上,“一环九纵十横”路网框架初步形成,绿色交通体系投入使用。
我市实施总投资579亿元的十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和中心城区三年改造提升行动,水、电、气、暖、路、桥等各项建设齐头并进,城市空间不断优化,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同时完善了市委常委分包、观摩评价、定期通报、全年考核等机制,促使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点工程实现突破性进展,城市综合品质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十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所包含的18个子工程已全部开工建设,其中黑臭水体综合整治、苏蔺水厂、府城水厂、2017年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焦作火车站南站房、焦作火车站南广场等项目已经竣工投用;南水北调城区段绿化带征迁全面完成,4个示范园向市民开放,中原路全线贯通,大沙河5个节点工程投入使用,焦作至荥阳黄河大桥及连接线即将建成通车。
我市坚持产业与城市互促互进、一体共生理念,推动以业兴城、以城聚产、产城融合,推进主导产业提升计划、工业转型升级行动和服务业发展行动,持续实施“1020工程”,加快南部产业新城、北部生态新城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两新三化四高地”,建设产业高度集聚、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之城、宜居之城、文明之城、兴业之城、品质之城。在2018年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评价中,我市居全省第二位。
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布局,恒大、碧桂园、绿地、万达、美凯龙等知名企业相继进驻,城区综合地价显著提升;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企业活跃度指数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精细管理 多措经营
致力打造服务之城
为不断增强中心城区承载能力,我市围绕“四项治理”精准发力,补齐功能短板,满足群众需求,促进城市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质转变。中心城区道路长度由2015年的444公里增加到584公里,增长30%,群众出行更加便利;抢抓入选全国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机遇,狠抓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一路一品牌、一口一景观,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城市景观正在形成,以人民路为核心的美化亮化工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生态环境治“污”。我市调整“三大结构”,完善生态补偿、绿色调度等机制,统筹扬尘、燃煤、工业、汽车“四个严控”。目前,中心城区14条河道53.8公里的城市黑臭水体全部治理;17公里长的城区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开工;累计完成350家工业企业提标改造,“双替代”改造9.2万户,PM10、PM2.5浓度持续下降,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7.1%。
交通秩序治“堵”。在实施城市道路交通文明畅通工程中,我市开展了“1045”专项行动(整治城区10条主要道路,车站、广场、商场等45个重要节点部位),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规范经营秩序;大力治理出行难、行车堵、秩序乱等“城市病”,打通“断头路”“卡脖路”,中心城区完成113条主次干道改造提升,158条背街小巷整治“遍地开花”;新改建停车场73个,施划停车位9.3万个;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动世行绿色交通贷款等项目实施,新购置新能源、绿色公交车435台,建设公交专用道42公里,较早地实现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成为全省首批“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创建城市。
市容卫生治“脏”。我市开展了“十个一律”“十个提升”创建活动,累计提标农贸市场20个、垃圾中转站85座、公厕156座,拆除大型违建广告牌2400余个,取缔占道经营、店外经营、夜市摊点3万余处,改造沿街老旧楼体外立面618栋、粉刷墙体105万平方米。
公共服务治“差”。我市打造的行政权力事项“五位一体”“最多跑一次”改革新模式,使网上可办数量、办件总量、人均办件量三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两定制兜底线”健康扶贫模式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两延伸、三提升、一集中、三聚焦”“四医联动”综合医改经验在全省推广。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今年年初以来,根据国家三部委要求,初步确定了2019年全市改造老旧小区339个,涉及建筑面积410万平方米、4.08万户;创新了全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334楼院协商”和“党建360”治理模式,三年来累计投入3.7亿元,改造老旧小区597个,老城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我市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多措并举,优化资源配置、发掘资产效益,做活城市经营这篇文章。借鉴扬州“八老”改造经验,强力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及“百企退城”,近三年累计投资121亿元改造棚户区(城中村),建成并分配公共租赁住房8613套,圆了3万住房困难群众的安居梦;新建住房3.2万套、394万平方米,占城区人口近五分之一的18万群众搬入新居。
精准施策 涵养生态
致力打造宜居之城
围绕“生态立市”战略,我市深入研究山水林田湖草的共生关系,绿色打底、活水点睛、文化作魂,致力打造宜居城市,推动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今年7月发布的《河南社会治理发展报告(2019)》显示,焦作城市宜居指数和获得感指数均居全省第一。
以绿荫城,打亮底色。我市以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三年行动为抓手,大力实施“6111”体系建设,全域提速绿化,累计完成森林抚育60万余亩,建成绿色廊道627公里;全城见缝插绿,新建游园绿地12个,总数达127个,人均绿地14平方米,最终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市区10公里长、两侧各宽100米的南水北调绿化带项目和12公里长、两侧平均宽300米的大沙河生态治理核心段项目的绿化任务基本竣工,让市民尽享“绿色福利”。
以水润城,活水点睛。我市以成功创建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为载体,统筹推进“四水同治”,大力实施总投资93亿元的84个水生态项目,大沙河、新河、李河等水系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果,灵泉湖、吴泽湖、引丹入焦、群英干渠等工程进展顺利,引黄入焦工程建成投用,黄河水流入大沙河,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实现连通;以南水北调总干渠为中轴的中心城区生态水系建设全面铺开,市区人均新增水面6.5平方米;六县(市)均规划建设水系连通及生态修复等重点水利工程,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环城水系、湿地公园。
以文化城,传承魂脉。以打造“世界太极城·中原养生地”为目标,注重挖掘太极、山水、怀药、康养等焦作文化元素,建设了南水北调第一楼和纪念馆、太极小镇、云台古镇、老家莫沟、云阶康养、绞胎瓷小镇、百年电厂文旅园区等一批特色文化项目,彰显了文化特色,唤醒了文化记忆,传承了城市文脉,被评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城市。
转型攻坚 产业升级
致力打造兴业之城
我市深入推进产业转型攻坚系列行动,努力建设高端制造业先进基地。实施传统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等行动,形成了1个千亿级、3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超百亿、50亿企业达到14家,中原内配气缸套等产能世界领先。我市加快发展载体建设,去年先进产业集聚区数量居全省第二位;南部产业新城形成规模,北部生态新城加快推进,构筑了转型发展的新支撑。
我市积极弘扬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精神,推进“两山两拳”区域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带等工程,努力建设文化康养业引领基地。加快建设太极产业新城、云台古镇、蕾娜范老年公寓等项目,与张艺谋团队、阿里巴巴合作打造《印象-太极》和功守道赛事,“一赛一节”辐射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市率先开办科技银行、设立企业创新奖,努力建设中原科技创新高地。河南理工大科技园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焦作高新区晋升国家级高新区,建成中原工业设计城、科技综合体等创新载体,270个行业标准和96个国家标准源于焦作;中内凯思钢质活塞、晶华公司镀膜等技术填补国内空自,科技为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2018年我市城市经济竞争力入围全国百强、全省第三。
精心创建 厚植底蕴
致力打造文明之城
同心掬得满庭芳。我市坚持以文明创建引领百城提质,实施“思想道德素质、诚信守法、文明风尚”三大提升行动,营造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社会氛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并获得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一批国字号招牌。
讲道德、筑高地。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推荐评议身边好人等活动,中国好人榜入选人数居全省前列,涌现出中国道德模范谢延信、维和英雄申亮亮等一批先进典型。
倡诚信、守底线。以“诚信让焦作更出彩”为主题,展开诚信守法“六进”活动,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红黑榜”制度,“守信光荣、失信可耻”观念深入人心,全国城市综合信用排名由2017年的224位跃升到现在的63位。我市在全省率先施行的文明礼让斑马线活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栏目予以专题报道。
育文明、树新风。开展“三关爱”“六个一”等志愿服务,全市注册志愿者达41万,“小红帽”“红马甲”已经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活动,完善“一约四会”,营造了邻里友善、乡风和谐、向上近善、互帮互助的农村文明新风尚。
最新资料显示,我市目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9.42%,居全省第4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71个百分点。在去年113个地级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测评中,我市居全国第15名、全省第1名,城乡一体融合发展加速推进,城市居民更有幸福感,一幅幅生态、文明、美丽、幸福的新画卷正在山阳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