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阳故城,注定与一个人的名字连在一起,与汉魏时期三足鼎立的风云变幻连在一起。
“帝非帝,王非王,千乘万骑走北邙。”这是东汉时京都洛阳流传的一首童谣,这里的“帝”是指汉少帝刘辩,“王”则指当时的陈留王刘协,当时,东汉朝中十常侍乱朝,各路诸侯入京讨伐,汉少帝与陈留王被太监张让和段珪劫持,行至北邙山,被追兵赶上,乱战之中,汉少帝与陈留王藏身河边乱草中,后被袁绍等救出,在回都城路上,一队人马到来,一将飞出,厉声问:“天子何在?”汉少帝吓得浑身战栗不敢出声,陈留王勒马向前叱曰:“来者何人?”董卓曰:“西凉刺史董卓也。”陈留王曰:“汝来保驾耶?汝来劫驾耶?”董卓曰:“特来保驾。”陈留王曰:“既来保驾,天子在此,何不下马?”董卓大惊,慌忙下马,拜于道左。陈留王以言抚慰董卓,自始至终并无失语。董卓奇之,已怀废立之意。这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细节。陈留王刘协年仅九岁,面临这等大场面并不慌张,竟有如此胆识,不能不让人佩服。后来,董卓把握朝政后终于废掉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称汉献帝,年号永汉。儿时看《三国演义》对这一情节印象颇深,一是刘协天资聪慧,临危不惧,尚属顽童之际就能处乱不惊,实有帝王气象。二是董卓虽篡权废立,但也算重视人才,选贤举能,还是有眼光的。但刘协生不逢时,从登基起,就没有手握实权,先后被董卓、曹操挟持,史上著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言,就是刘协在位时留下来的政治标签,这也是刘协一生的锥心之痛了。
刘协出生后,生母王美人就被何皇后毒死,由董皇后抚养,可谓命运多舛。成为皇帝后从洛阳到长安、许昌,又到山阳。作为煌煌四百年大汉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刘协被贬到山阳,是这位落难皇帝的不幸,却是山阳的幸运,他留给山阳百姓的恩泽却让这里的人民永世难忘。就我本人而言,还是很喜欢这个不幸的皇帝,不仅仅因为我是刘氏先祖的后人,也不仅仅因为我是多愁善感的诗人,而是在于那分悲天悯人的人性情怀。很有才华、有胆识、有抱负的汉献帝,是个失败者,他虽没能安邦治国,成为名垂青史的千古一帝,却在山阳百姓的心目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中国历史上几百个皇帝中,刘协是最窝囊的一个,一个任人摆布的木偶,一个货真价实的傀儡。汉高祖刘邦开启的大汉辉煌伟业,到他这里竟拱手相让了,其内心的煎熬一定让人无法想象。刘协能心甘情愿吗?肯定不能。在此期间,他不是没想过反抗,不是不想夺回自己的权力,也曾作困兽挣扎,但现实是无情的,衣带血诏之事泄露,皇后被杀,自己的皇位也险些被废,自此方知胳膊拧不过大腿,心灰意冷了,唯余苟且。公元220年,曹操死后,曹丕逼刘协退位,自登皇位,将刘协贬至山阳,封山阳公。曹丕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据《后汉书》记载:“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车服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都山阳之浊鹿城。”同时,曹丕还给刘协留了句客气话:“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
汉献帝无疑是一个悲剧人物,从皇帝到山阳公,这种角色的转换来得过于突然,可他无力回天,只能被动接受。也许,刘协是个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终归斗不过那些心黑手辣的枭雄,这种力不从心的无奈,整整折磨了刘协一生。来到山阳,一切都彻底放下了,他的心态也趋于平衡。山阳的百姓或许是出于同情怜悯,或许是因为天子驾临受宠若惊,张开温暖的臂膀接受了他,这种善良与淳朴让刘协心生感动,他也乐于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老百姓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使自己的晚年远离腥风血雨。
墙南村这村名里的“墙”,即山阳城古城墙,也就是山阳故城的北城墙,而墙北村则在古城外面了。20世纪90年代末,墙南村一个朋友有一个废弃的鱼塘,我那段时间正喜欢钓鱼,趁休假时每天去他那个鱼塘钓鱼,我知道那片地就在古山阳城南城墙外,我也素来对这片神秘的土地很有兴趣。应该说,刘协自从离开都城来到山阳,也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蜕变,不再是皇帝了,也就很好地融入庶民百姓之中了,况且他还有一手诊脉看病的技能,可以与这些草民们打得火热,百家岩嵇山亭内的石刻画像中,我们能看到山阳公民间行医图。他逐渐学会了面对现实忘记过去,觉得生活也有了意义,内心燃起了新的希望。山阳城因汉献帝而闪射出迷人的光彩,刘协也因山阳城而重生,这种机缘似乎是上天拟定的。走出了皇宫高墙,也走出了内心的阴影,无冕一身轻的刘协这时才发现,原来外面的世界是如此开阔,顿时胸襟也无比开阔。老百姓没把汉献帝当外人,像对待自己的亲戚一样,汉献帝也就把山阳当成了故乡,产生了很深的感情。这种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倘若有一天汉献帝真的重新夺回帝位,重整朝纲,会不会迁都山阳也未可知。事实上,刘协是终老山阳了,从一开始来到这里,他就减赋税,体察民情,上山采草药,为百姓治病,无形中为自己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虽不能情同水乳,但也算得上体恤民情的落魄帝王,这种情况也是历代帝王中绝无仅有的。可以想见,当他身背药篓一袭布衣北上太行山,一路上与沿途百姓寒暄问候,亲切交谈,或抱过谁家的孩子在脸颊亲上一口,彼此的笑容就开成了山阳大地上最美的花朵。当他坐在山民家的院落,耳边鸡鸣狗叫,畅饮一瓢山泉水,吃一口黄杏,抹一把汗水远眺黄河,此时的心中当是何等惬意。
在墙南村山阳故城文化研究会的办公室里,墙南村的村委主任兼山阳故城文化研究会会长樊照辉与我们谈起山阳故城兴致极高。作为村一级文化研究会,这恐怕在焦作是唯一的一家了,在全国也不多见。只有初中文化、四十出头的樊照辉,不知为什么对山阳故城文化格外痴情,提起山阳故城来讲得头头是道。在他的领导下,成立了山阳故城文化研究会,墙南村有这样热心肠的带头人,应当是山阳故城的幸运。
站在山阳故城文化研究会的楼上凭窗北望,不远处就是山阳故城的北城墙,遗存仅剩下不到两米高,平整的土台上是村民种的一垅一垅蔬菜。城墙外,隔过一片泛黄的麦子能看见墙北村的屋舍。窗南面就是墙南村了,一座座民居小楼在夕阳下弥漫出淡淡的烟岚。据樊照辉介绍说,山阳故城布局呈北斗七星状,故此也有“斗城”之称。古时有9个城门,北面5个,西面2个,南面和东面各一个。城墙最宽处达60多米,地下的墙基就有4米深,如今已不见一块城墙砖了,只剩下一段段低矮残缺的墙垣。他说,小时候经常去古城墙上玩,偶尔还能捡到箭头、铜钱等,甚至还有人捡到过金手镯和银簪。而现在城墙越来越矮了,正逐渐消失。2006年,山阳故城遗址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城墙段不让种庄稼了,杂草丛生,榆树、杨树长了不少。在村里,至今还保留着后樊巷、范巷、王巷、牛巷、丁巷等街道名称,或许是沿袭了古时留下来的叫法。
同是出生在墙南村的刘全水,少年时在古城墙上玩耍,捡到一个鹅蛋形的陶器,上面有几个孔,后来他才知道这是古代的五孔泥埙,十分珍贵。没想到他从此还真的喜欢上了吹埙,夜深人静时,他吹奏根据屈原的《九章》之一《哀郢》所作的古曲,《哀郢》是写楚国被秦国所灭时作者颠沛流离途中的沉重心情,乐曲悲凉,低回,空旷,如泣如诉,撼人心魄,为这座古老的山阳城平添了几丝苍凉。
今夜月朗星稀,四野麦香浓郁。我再一次趟着月色漫步在山阳故城的古城墙上,远处又隐约传来黄河泥埙吹出的《哀郢》,一声声悠扬婉转,深沉凄凉,加剧了夜色的深邃,也陡增了人心的空冥。几千年的岁月拥挤在这乐曲的流水中,跌宕起伏,风起云涌。逐鹿中原,金戈铁马,斗转星移,沧海沉浮,历史的影像在埙声中生动起来,我突然觉得,这曲子像是为汉献帝写的,也是为山阳故城写的背景音乐。
我在月光下听着,想着,不知不觉间竟潸然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