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8日至21日,太极拳、“四大怀药”系列产品、绞胎瓷、沁阳野王紵器、孟州黄河澄泥砚、沁阳黑陶等一系列焦作特色文化产品,亮相第六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引无数宾朋竞相观看。
而多数人看的是品相,至于“识骨”寻踪者少,爱不释手者少之又少。如何让焦作特色文化产品在短时间内抓人眼球,靠“文化实力”成宠儿呢?许多参展商告诉记者,就看如何讲好文化产品故事了。
经过数年发展,我市特色文化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已渐入佳境。然而,难就难在销售上。如何畅通焦作特色文化产品通往市场的渠道呢?文化已有,产品亦出炉,但由文化通向产品的道路,似乎并不一帆风顺。有专家称,让焦作特色文化产品讲好故事,是打通文化通向产品、产品通向市场的关键。
在第六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记者采访了几位我市参展商。
野王,是春秋时期我市沁阳的古称。野王紵器技艺有史记载以来已有2100年历史。野王紵器主要采用天然大漆制作而成,具有防腐蚀、耐高温、耐强酸等优势。漆器产业在我国发展由来已久,而我市漆器产业由恢复到发展不过10余年。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野王紵器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靳丽萍告诉记者,漆器十分珍贵。在北京,有一位漆器收藏者显少让家中的漆器露出真容,待女儿办喜事时,他才会拿出来当作陪嫁。
“我出嫁时,父母也曾送我一件漆器,这是我与漆器的最初结缘。由此,我想研发‘十里红妆’系列产品,希望所有出嫁的姑娘都能拥有一套珍贵的漆器。”靳丽萍说。
靳丽萍讲述的这段漆器背后儿女情长的故事令其他参展商纷纷点赞。而这也被靳丽萍认为是沁阳野王紵器寻找市场的突破口。
市场倒逼文化企业成长。靳丽萍指着一件名为《剔犀花觚》的漆器向记者介绍,这件产品俗名叫“帽筒”,最早在官场中的寓意是“穿靴戴帽,升官发财”。而在民间,它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寓意吉祥喜庆。花觚上的云纹,又能让大家感受到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博大精深。
她说:“以前,当我们向顾客介绍这款产品时,往往只介绍它的制作过程,而忽略了这件产品诞生的意义。看来,我们以后要多讲故事,这样才能吸引人。”
无独有偶。作为我市绞胎瓷重要的生产企业,焦作金谷轩绞胎瓷多年来也在不断地思考“如何增强绞胎瓷文化产品的故事性”。
参展过程中,该文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李红霞告诉记者:“金谷轩正在针对年轻人市场开发系列产品,比如创意研发一些适合青年人的婚恋礼品等。”
采访中,她向记者讲起了一件事情。今年7月份,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到绞胎瓷当阳峪窑博物馆视察工作。在看到由金谷轩生产的花好月圆瓶时,徐衣显指出,金谷轩可以瞄准当前的婚庆市场开发系列产品,让绞胎瓷变得实用,又寓意丰富。
如何让特色文化产品学会“讲”故事?国家级非物文化遗产绞胎瓷代表性技艺传承人柴战柱做了一些尝试。多年来,他为每件烧制而成的绞胎瓷精品赋诗一首,让产品在一瞬间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气质”变得生动形象起来。
他在给记者介绍绞胎瓷制作工艺时,便随口说了一首打油诗:“十样釉色入泥层,百种纹理由胎生。千度火焰冶瓷韵,万种情怀在其间。多色瓷泥都相和,织成花儿织成蝶。天下陶瓷随处有,绞胎编花是一绝。”听罢,记者对绞胎瓷立即有了“初次印象”。
在第六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记者发现,除了上述两家文化企业外,孟州黄河澄泥砚将太极文化、七贤文化、韩愈文化注入砚台讲故事,别具风格。温县怀山堂、修武云台冰菊等我市知名文化品牌,也与当下健康饮食文化相结合,打造了一款款接地气、会“讲”故事的“明星产品”。
让文化融入产品,让产品走向市场,打造一款会“讲”故事的“明星产品”,对于我市任何一家文化产品生产企业而言都至关重要。
然而,焦作特色文化产品的故事才刚刚开头,离引人入胜之处还相距甚远。
在第六届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原文化产业振兴”高峰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创新发展发表了观点。
论坛上,文化学者罗杨说:“当下,仅靠坚守与情怀,对我们的非遗项目起不到更好地保护作用。唯有更好地让非遗融入生活,让非遗因生活变化而变化,才能更好地保护好、传承好非遗。”文化学者陈少峰则建议:“在城市建立城市文化体验中心,让一个个有趣的故事植入城市文化,植入特色文化产品。”
“文化+市场”是篇大文章,而让文化通向市场则要做更多细致的文章。或许一款特色文化产品更有生活气息、人文情感,才算得上一件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