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让焦作特色文化产品“讲”故事
焦作绞胎瓷首次亮相广交会
焦作2000名书友在行动
在炉火前淬炼成器
学府书店读书排行榜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 年10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炉火前淬炼成器
——访我市青年黑陶技艺传承人王金波
作者:本报记者 王玮萱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创作中的王金波。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摄
  ⬆王金波作品饕餮纹黑陶鱼盆。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摄
 
   

  今年8月,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2019年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暨第八届“大地奖”陶瓷制作创新设计大赛上,来自我市沁阳市山王庄镇盆窑村的黑陶作品饕餮纹、一米十二生肖鱼盆分获该展“大地奖”一、二等奖。这是我市非遗项目近年来所获得的重要奖项。

  正因为如此,获奖作品的创作者、年轻的黑陶艺人王金波走进了更多人的视线。

  今年37岁的王金波正式学习黑陶传统制作技艺不过10年时间,而接触黑陶传统制作技艺却已30余载。

  盆窑村,中国黑陶之乡。千百年来,这里“家家木轮转,户户冒青烟”,老窑工们依山建窑,窑火兴旺,炼就了黑如漆、声如磬、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黑陶。王金波就是盆窑村土生土长的“黑陶人”。他早已听惯了老窑工们摔泥巴的声音,早已知晓了在木轮上盘泥条的轻重,早已听说了关于黑陶的无数个传奇故事。

  老窑工们说,大黑陶鱼盆是达官贵人才能用得起的东西,养花易活,养鱼不用换水。普通人家用黑陶器皿盛饭、放米等,长时间不坏不馊,好用得很……

  耳濡目染黑陶的神奇魅力,王金波心中很早便种下了一颗关于黑陶的种子。

  于是,当盆窑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向外谋生的时候,王金波却毅然决定留在盆窑村,与软乎乎的泥巴打交道。

  手头紧,没资金。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借了4000元钱,先把窑洞开了起来。窑洞刚开,借来的钱就用完了,他连买土、轮盘和打泥机的钱都没有。怎么办?“以前的黑陶工人啥不都是人工做的,他们能人力打泥,我也能!”王金波的耳边响起了老辈人打泥时的震天号子,那声音穿过时空,带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于是,个子不高的王金波,硬是凭着自己的力气,一下又一下地用棍子捣出来、夯出来了烧窑的陶坯。

  王金波入门很快。学艺三年,在村里老窑工们的点拨下,2014年春天,他便有了自己的黑陶工作室。黑陶鱼盆是沁阳盆窑黑陶的代表性作品,成立工作室后,王金波便通过深入研究,创新传承了黑陶鱼盆的做法。

  他利用泥条盘筑法这一传统黑陶技艺,不断和黑陶界大师们交流学习,创作并改变了黑陶鱼盆传统器型,其黑陶鱼盆代表作品有:饕餮纹鱼盆、富贵飞皇聚宝盆、荷叶口高浮雕连年有余黑陶80大鱼盆、荷叶口和传统器型的空心沿结合的80黑陶鱼盆等。由他创新传承的黑陶鱼盆同样美观与实用,广受赞誉。

  2017年,王金波加入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2018年,他又考取了中国陶瓷职业国家职业技能高级职称。其工作室加入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拿到了中原河南陶瓷行业新秀奖。

  今年10月,王金波克服种种困难,制作了直径1.6米、高76厘米的鼓肚大鱼缸,献礼祖国。

  王金波是新一代黑陶艺人的代表。他对于黑陶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对于陶瓷,现在的人们不仅要实用,更讲究时尚性、艺术性、欣赏性,黑陶产品必须让老艺术开新花才有生命力。此外,现在黑陶技艺不但要在艺术上有所创新,在销售上也要亲近时代。”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