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主办的2019年中国(北京)国际精品陶瓷展暨第八届“大地奖”陶瓷制作创新设计大赛上,来自我市沁阳市山王庄镇盆窑村的黑陶作品饕餮纹、一米十二生肖鱼盆分获该展“大地奖”一、二等奖。这是我市非遗项目近年来所获得的重要奖项。
正因为如此,获奖作品的创作者、年轻的黑陶艺人王金波走进了更多人的视线。
今年37岁的王金波正式学习黑陶传统制作技艺不过10年时间,而接触黑陶传统制作技艺却已30余载。
盆窑村,中国黑陶之乡。千百年来,这里“家家木轮转,户户冒青烟”,老窑工们依山建窑,窑火兴旺,炼就了黑如漆、声如磬、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黑陶。王金波就是盆窑村土生土长的“黑陶人”。他早已听惯了老窑工们摔泥巴的声音,早已知晓了在木轮上盘泥条的轻重,早已听说了关于黑陶的无数个传奇故事。
老窑工们说,大黑陶鱼盆是达官贵人才能用得起的东西,养花易活,养鱼不用换水。普通人家用黑陶器皿盛饭、放米等,长时间不坏不馊,好用得很……
耳濡目染黑陶的神奇魅力,王金波心中很早便种下了一颗关于黑陶的种子。
于是,当盆窑村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向外谋生的时候,王金波却毅然决定留在盆窑村,与软乎乎的泥巴打交道。
手头紧,没资金。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借了4000元钱,先把窑洞开了起来。窑洞刚开,借来的钱就用完了,他连买土、轮盘和打泥机的钱都没有。怎么办?“以前的黑陶工人啥不都是人工做的,他们能人力打泥,我也能!”王金波的耳边响起了老辈人打泥时的震天号子,那声音穿过时空,带给了他无穷的力量。于是,个子不高的王金波,硬是凭着自己的力气,一下又一下地用棍子捣出来、夯出来了烧窑的陶坯。
王金波入门很快。学艺三年,在村里老窑工们的点拨下,2014年春天,他便有了自己的黑陶工作室。黑陶鱼盆是沁阳盆窑黑陶的代表性作品,成立工作室后,王金波便通过深入研究,创新传承了黑陶鱼盆的做法。
他利用泥条盘筑法这一传统黑陶技艺,不断和黑陶界大师们交流学习,创作并改变了黑陶鱼盆传统器型,其黑陶鱼盆代表作品有:饕餮纹鱼盆、富贵飞皇聚宝盆、荷叶口高浮雕连年有余黑陶80大鱼盆、荷叶口和传统器型的空心沿结合的80黑陶鱼盆等。由他创新传承的黑陶鱼盆同样美观与实用,广受赞誉。
2017年,王金波加入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2018年,他又考取了中国陶瓷职业国家职业技能高级职称。其工作室加入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协会,拿到了中原河南陶瓷行业新秀奖。
今年10月,王金波克服种种困难,制作了直径1.6米、高76厘米的鼓肚大鱼缸,献礼祖国。
王金波是新一代黑陶艺人的代表。他对于黑陶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对于陶瓷,现在的人们不仅要实用,更讲究时尚性、艺术性、欣赏性,黑陶产品必须让老艺术开新花才有生命力。此外,现在黑陶技艺不但要在艺术上有所创新,在销售上也要亲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