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怀川英雄谱·武陟篇 上一版3  4下一版
致力提升黄河文化之乡品质内涵 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武陟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9 年10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武陟
致力提升黄河文化之乡品质内涵 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本报记者 董柏生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小平在武陟调研科技创新工作。
  市委副书记、市长徐衣显在武陟调研产业新城建设。
  畅绿净美的产业新城道路。
  武陟产业新城智能硬件产业港。
  城区水系之二干排总体效果图。
  龙泽湖公园。
  1950年至1952年人民胜利渠建设施工期间,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傅作义多次带领苏联及国内水利建设专家,亲临施工现场视察指导工程建设,并在当时的工程建设指挥部——嘉应观办公、居住。
  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渠首闸。
  体现西滑封精神的黄河艄公雕塑。
  嘉应观田园综合体一角。
  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河南省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清代建筑群,有“河南小故宫”之美誉的嘉应观。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

  ●武陟要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动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要求,发挥优势、彰显特色,挺起产业脊梁,加强生态建设,着力改善民生,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扎实做好黄河生态建设这篇大文章。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生

  武陟县作为我市沿黄三县(市)之一,更要深刻领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把握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强化问题导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把武陟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板、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标杆、黄河文化传承的新典范、郑焦一体化发展的新高地,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中展现武陟担当、作出武陟贡献。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小平

  核心提示:

  武陟,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望巍巍太行,南临滔滔黄河,与省会郑州一河之隔。这条河,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黄河流淌的5464公里、752443平方公里的流域中,武陟只是沿黄九个省、自治区中受母亲河润泽众多县(市)中的一个,却是最具代表性、最有地域特色的一个。

  武陟处于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点、黄沁河交汇处,是黄河“地上悬河”的起点。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新中国黄河第一个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都在武陟境内。

  武陟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2013年5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武陟县为“中国黄河文化之乡”,并在武陟建立“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武陟是黄河流域中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被冠以“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称号的县。

  武陟黄河文化既有代表性,又有独特性。它体现了中国黄河文化的内涵与实质,是中国黄河文化的缩影和记载。一部武陟发展史,半部黄河变迁图。尧帝治水、邢人作丘、大禹“覃怀致公”、商汤王筑堤、青龙宫、嘉应观、人民胜利渠、黄河河工号子、盘鼓、二股弦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印证了武陟黄河文化深厚的历史积淀。

  近年来,武陟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紧邻黄河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焦作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市,打造‘精致城市、品质焦作’,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更精彩”的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当好郑焦一体化桥头堡”的要求,提出了建设“郑焦一体化首位节点城市”奋斗目标,确立了“一体两翼、双跨融合”发展布局和“中原智造、北岸水乡”城市定位,部署了“抓好四件大事、办好四大民生、营造四优环境”12项重点任务,奋力为焦作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更精彩“挑大梁、打头阵、当先锋、做排头”,经济社会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预计今年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三产增加值增长9.5%,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市定目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1.7亿元,增长8.4%,税收达到8.9亿元,增长8.3%,税收占比76.5%,在六县(市)中,武陟税收总量排第二位,税收比重排第一位。

  按照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小平给武陟提出的“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的要求,近年来,武陟深入开展“学深杭促创新”“学成都佛山、促转型发展”“学徐州扬州、促转型发展”活动,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实施城乡建设、民生改善、产业发展、改革创新“四个十大工程”,由县级干部牵头,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抓到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着力产业转型提升 <<

  以重点项目促产业提升。围绕“中原智造”产业定位,通过实施中汽研国家智能清洁能源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农机院国家级智能清洁能源农业机械科技示范园等项目,打造郑州大都市区重要检验检测基地;通过实施百维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园、华夏幸福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园、远大住工CPS研发生产总部基地等项目,推动装备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通过建设智能硬件产业港、智能制造产业港、机器人产业港等产业平台,引进阿里云创新中心等“三新一高”项目入驻,打造郑焦一体化先进制造业示范区。以“三大改造”促产业提升。实施总投资142亿元的“三大改造”项目50个,产业集聚区、强耐新材分别被国家工信部评为绿色园区、绿色工厂,辅仁怀庆堂被评为省绿色工厂;创建省级智能车间3个,富耐克超硬材料成为省级智能化工厂;瑞之光彩印、华康糖醇获批省先进制造业技术改造资金1092万元。以科技创新促产业提升。新增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8家,申报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3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2%,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8.3%。

  >> 加快城市建设提质 <<

  围绕《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对武陟50万至100万人口中等规模城市的定位,把武陟摆在郑焦一体化的首位节点,致力打造“精致城市、品质武陟”,建设郑焦一体化首位节点城市。坚持地上和地下同步改造。坚持修建一条道路,同步实施强弱电入地、地下管网配套和外立面改造,目前已实施15条道路改造;总投资7.5亿元的19条道路及配套设施综合提升PPP项目已入库,将陆续开始建设。坚持功能和生态同步实施。围绕补短板强弱项,搬迁职教中心、人民医院、精神卫生医院,新建了仰韶小学、北贾小学,投用了全民健身综合馆、九万里商城、徽商农产品市场和国贸360商场,启动了“三馆三中心”项目,城市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同时,建设了9.2公里白马泉生态水系,1200亩的白马湖已开挖,迎宾大道示范段正在提升,木栾大道两侧箱涵基本建成,水系建成后,新增水域面积1220亩、绿地面积1300亩。坚持新城和老城同步推进。产业新城坚持先做生态底板,再进行功能布局,以龙泽湖、凤仪湖为重点的生态底板基本形成,创业大厦主体基本建成,明年可投入使用,承接老城区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入驻;县委党校、星级酒店、幸福学校等一批功能项目正在推进。利用老城区单位搬迁,腾退土地与相关村街置换合作,用于打通老城断头路、修建街心游园等,促进新老城区互动发展。坚持社会资本与政策资金两手发力。华夏幸福累计投资76亿元,其中公基建投资22亿元、产业落地投资27亿元;充分运用PPP、专项债等政策工具,进入PPP管理库项目5个、清单库项目3个,总投资38.5亿元,城区水系、县乡公路等3个项目全面开工,政府综合债务率控制在40%以内,走出了一条自我增值、良性健康的发展之路。

  >> 促进乡村振兴提速 <<

  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打造了以千亩梨园、千亩核桃园、万亩水稻基地、万亩怀药基地和万亩苗木花卉基地等特色农产品基地;以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为载体,打造放心农业品牌,“三品一标”总面积达37.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7.2%,菡香大米被河南民航食品公司确定为航空用餐,并被确定为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指定用餐;建设了以哈密瓜、火龙果等特色产品种植为主的依依农场、依依甜蜜小镇,实施了建业绿色基地和建业大食堂等项目,一、二、三产业融合迈出新步伐。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垃圾、污水、厕所“三治行动”,由华夏幸福、索克物业分片负责,农村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实施了20个农村污水处理站项目,23个城中村纳入城市污水管网,124个村污水管网覆盖率达到50%以上,新建和改建农村户厕2万户。推行“三变五合”改革,目前全县开展“三变五合”的村达到235个,占全县的67%,土地流转面积近2万亩。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实行“党建+乡村治理”示范村创建活动,对每一类示范村都细化创建标准、核定办法,每季度开展一次评定,并将评定结果与村干部荣誉、村级奖励、村里67岁以上老人享受的福利待遇挂钩。该活动开展以来,农村信访下降25%,村两委干部违纪违规减少18%,100多个村红白事实行“大锅菜”,150多个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 打造黄河文化传承新典范 <<

  一部武陟史,半部治黄史。史料记载,千里悬河,起于武陟;尧帝农耕,勤于武陟;禹王治水,建功武陟;汤王筑堤,留名武陟;邢人作丘,扬名武陟。历史上著名的“河防事件”、治河人物与武陟息息相关。雍正皇帝为纪念在武陟修坝堵口、祭祀河神、封赏历代治河功臣,建设了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新中国成立后,在武陟兴建了黄河第一个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等。武陟深入挖掘和传承黄河文化这一珍贵资源,2013年5月,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中国黄河文化之乡”。近期,又整理了硪和硪工号子、黄河泥埙等治黄文化。同时,深入挖掘历史线索,用好嘉应观、人民胜利渠等历史文化遗存,建好黄河文化博物馆,讲好武陟的“黄河故事”,开展好以黄河为主题的文体活动,加快文体旅融合发展,打造富有时代气息、凸现黄河文化、独具地方特色的靓丽名片。

  >> 做好黄河生态建设大文章 <<

  按照“大堤绿、黄河美”和“植满植严”的要求,按照“临河种植50米宽防浪林,背河淤区种植100米宽适生林”的标准,建设了标准化堤防和黄河生态涵养带,硬化、美化堤顶道路44.1公里,完成堤顶行道林、临河防浪林、背河淤背适生林等共4万亩,使黄沁河大堤成为一条生态景观走廊。同时,依托黄沁河大堤良好生态,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在新老沁河桥之间的大堤淤背上建设了健康骑行漫步通道。实施引黄工程,为沿黄地区提供工农业用水。发展沿黄生态经济,正在编制黄河滩区的保护发展规划,实施王园公路、国储林廊道、国家园艺种质资源库、郑州至武陟文化景观黄河大桥、沁河新老桥间滨河湿地公园、大封黄河湿地公园等项目。

  (本版图片均由武陟县委宣传部提供)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