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词,叫“副业刚需”。网上有种直白的解释,说搞副业是“30岁后成年人该有的自觉”。比如,人们利用碎片时间做副业,甚至身兼数职——平时运营微商,下班路上跑一会儿网约车,回家后还可以开直播赚点外快。上一代人讲“奉献”,对职业、岗位、事业无比忠诚。有人认为,如果把太多精力放在工作以外,那就是“不务正业”。而这些观念则被现在的一些年轻人视为迂腐,他们信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对此,你怎么看?
【观点1+1】
@常睿平:公职人员不能搞“副业”,这是纪律所不允许的,否则就属违规违纪。其他从业者只要不影响工作,适当搞副业创收未尝不可,不应说三道四。
@zjtlove: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副业刚需”既要包容也要疏解。用人单位最好能保障劳动者的福利待遇,让劳动者的价值在主业上就能得到充分体现,让搞副业成为更多劳动者的自由选择,而不是生活压力之下的无奈选择。
@深海林森景幽幽:尤其是年轻人,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情况下适当搞些副业,既可减轻经济压力,又能锻炼吃苦耐劳的品质,值得提倡。
@一更时分:人的精力始终有限,如果过于看中副业,那就必然耽误主业。到头来,很可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正所谓针无两头尖,在决定做副业之前,请好好想一想,自己能否承担起遇到的种种可能。
@老吕飞刀:只要保证不影响正常工作,从事副业没有异议。再说了,现在生活成本相对较高,赚点外快补贴家用有什么不好的。
@益昌人:年轻人在工作之余,搞点副业,挣点外快,既不耽误工作,又能有点额外收入,还能提升技能,一举三得。只要不违反规定,任何尝试都应该予以肯定。
@清宵听雨夜梦归:年轻人从事副业不仅可以增加收入,还能得到锻炼,挺好的。但要注意的是不能影响本职工作,否则就本末倒置了。
@南宫卿宇:搞副业应该从实际出发,如果个人的工作或者身体状况不适合搞副业,那就不要勉强,以免影响本职工作和自身健康。
@秋泉12:搞点副业,挣点外快,不仅可缓解自己的经济压力,而且还能多几项谋生技能,万一失业了,技艺压身的自己就很快能再就业,不会因失去工作而恐慌!
【下期话题】
扶贫干部“骂”贫困户
近日,一条题为“云南一扶贫工作者‘骂’贫困户”的视频,引起广泛关注。视频中,一名女扶贫干部在讲话时说,“大家都是经过苦日子的人,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现在政策越来越好,国家退耕还林还给补贴,老了有养老保险、病了有医疗保险、日子过不下去了还有低保,盖房子了给你们补助,你们想一想,还有什么理由不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很多人认为,说“骂”有点过,这位扶贫工作者其实是在教育、帮助、引导贫困户,虽情绪激动,却说出一些实实在在的道理。对此,你怎么看?
(参与热点话题讨论,请关注《焦作日报》官方微博:@焦作日报)
本期栏目主持人 本报记者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