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颖
11月11日,是一年一度的“网购狂欢节”。这天,马村区演马街道魏村的贫困户崔海龙也格外忙碌。他一早就坐在电脑前,不停地回复淘宝网店顾客的各种咨询,向他们推荐村里扶贫车间加工的优质小米。在他隔壁的加工车间里,村里的贫困户王小雨和十几个工人忙着把已经精选好的小米密封装袋。经过真空包装后,一袋袋色泽金黄的小米犹如一块块“金砖”,整齐摆放,等待发货。
“村里发展电商产业,我60多岁还能在家门口找到活儿干,真不赖。”干活间隙,王小雨和记者聊了起来。
王小雨因脑出血后遗症,身体落下残疾,她觉得自己成了一家人的拖累,一度精神低落。这两年,在马村区人民医院驻魏村第一书记张家甫的鼓励和帮助下,她渐渐开朗起来,通过坚持锻炼,身体也逐渐恢复。村里的电商产业车间建成后,王小雨主动应聘,成了车间的第一批工人。
要想富,产业来铺路。魏村位于马村区东北部,村里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52人,其中不少贫困户家庭剩余劳动力因年龄和身体原因无法外出务工,这是影响他们家庭脱贫致富的主要瓶颈。今年4月,在张家甫和村党支部书记买保志的多方联系下,村里引进了内衣加工扶贫车间,解决了20余个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马村区人民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张家甫和村两委干部决定在村里发展电商产业,销售小米、松花蛋、咸鸭蛋等农特产品。
10月初,带动魏村电商产业发展的祺宝斋农产商贸淘宝店铺开业了,张家甫和买保志赴山西精选购置谷子,到修武县鸭蛋养殖基地选购鸭蛋,这些原材料在魏村的扶贫车间里加工、晾晒,制作成成品,通过网络销售到全国各地。淘宝店开业后,有电商销售经验的贫困户崔海龙应聘上岗,成为销售客服。贫困户王小雨以及万刚成等10余人应聘到车间务工,人均每天收入50元。
“好消息,‘双11’这天的上午,咱们的网店开门红,已经卖出了100多公斤小米了!”正在记者采访时,张家甫兴冲冲地到车间里告诉大家,听到他的话,大伙儿的干劲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