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阳城 上一版3
繁华落尽李河沟
山阳故城断想
公 告
读书的三个境界
办理登记结算事宜的通知
在山之阳
焦作,一座城市的志愿高度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9 年11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繁华落尽李河沟
□王保成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李河村有着烧制陶瓷的悠久历史,图为该村建设的碗沟历史文化墙。
  本报记者 翟鹏程 摄
 
   

  焦作市山阳区中星街道李河村,西距焦作中心市区只有2公里左右。这里曾是焦作现代陶瓷工业的发源地,也是焦作最早用近代技术开挖的煤炭产量最高、质量最好的大型煤矿。现在的李河村,有3000多口人,他们大多是碗窑窑主和碗匠的后人,其中李姓占一半以上,有两千多人。上世纪80年代以后,李河村民陆续迁出了李河沟,在沟上建设了新村,1.5公里长的李河沟逐渐沉寂下来。如果没有人指引,外人根本不会注意,在地平面下还有一个正在沉睡的古老村落。

  一

  李河,顾名思义是一条河,只不过是一条南北走向长约1.5公里干河沟,平时无水,只有在下雨时,才会有雨水顺沟而下。在老村子里,一棵老榆树不知倒下多少年了,一头俯伏,一头搭在一座平房顶上,顽强地生长着。让人奇怪的是,村民们说,这棵树竟然长成了李河沟的模样,李河沟怎样折,它就怎样折,李河沟怎样弯,它就怎样弯。

  在李河老村,有非常好的老房子、老窑洞、老祠堂以及老树古木。在这里,时间仿佛一下子静止了,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建民居之美,还能真切感受到时间的静态美和力量美,加之隐蔽在李河沟里,犹如藏在城市边缘的世外桃源,乍然相遇,如故人,如情人,流连忘返,难舍难分。

  历史上,李河居民在河岸两旁傍河而居,同时为了做碗方便,窑户们大都挖洞而住。李河村的窑洞,洞连洞,洞套洞,分主洞、拐洞、明洞、暗洞,甚至在里面还挖有地道,以防兵匪。

  现在的窑洞,大都保护完好,无论是里面还是外面,都砌了一层砖加以保护,再向外拉一个长方形的院子,就是完完整整的窑户之家了。这些窑户的院子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砖墙喜欢用烧碗的碗笼(即匣砵)和砖混合砌墙;二是土墙的土里随处可见陶瓷碎片。以李河碗为主的陶瓷文化不仅深深根植在老一辈村民的记忆里,也成为这个村子的村根和乡魂。

  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窑户们就是这样住在窑洞里生息劳作。窑洞里冬暖夏凉,碗匠做碗,冬天冻不着,夏天热不着,做出来的碗坯,还不容易干裂。而孩子们可以在里边捉迷藏,玩游戏,特别开心。尤其在夏天的时候,院子里的大树枝繁叶茂,石榴花也开满了枝头,整个李河沟是那样的美丽祥和而又充满活力。

  二

  “李河碗,柏山缸,七坊的姑娘不用相。”这句民谣说的是民国以前焦作当地最有名的两个特产,其中之一就是李河碗。而李河做碗的兴起,则与李河李氏有关。

  李河李氏源于修武李庄李氏,始祖为李浩德,二世祖为李壬,三世祖李刚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从奉政村(今修武县郇封镇李庄村)迁至墙北村,其长子李茂开始在李河从事瓦陶生产,并摸索出制碗技艺,建立了李河碗业最早的作坊。其后李刚二子李荫、四子李堂、五子李朝也迁居李河,只有三子继续留居墙北。李河李氏人丁兴旺,家大业大,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已传至十九世,有80户,520口人。民国初年,李河李氏十五世裔孙李广志捐出自家的土地,率领族人创修了李氏宗祠,成为李河最好的建筑,至今屹立在李河老村最好的位置上。

  李河碗窑在清末达到顶峰,有窑户72户,碗匠约2000人,盘轮500余盘,平均每个窑户有盘轮7盘,碗匠30人。当时,在李河看一个人的家庭实力,不是说他有多少钱、多少间房,而是看他有多少盘轮。

  李河碗在民国时一度成为河南省政府馈赠客人的礼品。1930年的《修武县志》对此有明确记载:“革命军进展至河南时,省政府会客厅亦曾提倡国货起,购买此碗以献客者。”并远销开封、新乡、道口甚至更远,在河南省的商丘和安徽省境内都设有专门销售李河碗的货栈,成为焦作最著名的特产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先是成立了李河碗业合作社,后来又以碗业合作社为基础,拆分成立了焦作陶瓷一厂、陶瓷三厂、耐火材料一厂(简称耐一)。习仲勋副总理曾在1959年8月视察耐一,对该厂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怀、支持和鼓励。据说,习仲勋副总理在视察耐一后,专门为该厂特批了40辆汽车,成立了耐一汽车运输队。要知道,在当时的焦作,运输工具还是以马车和平车为主,全市汽车总量只有190多辆,包括公交车和机关用车。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焦作的陶瓷业一度占据河南陶瓷业的半壁江山,四个陶瓷厂曾是焦作最大的创汇企业,陶瓷业成为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焦作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

  把李河推向辉煌鼎盛的,则是煤炭。李河就像一个被造化钟爱的幸运儿,天赋异秉。这个村子恰好坐落在一座巨大的煤田上,这就是李河煤田。李河的煤炭开采历史很早,可以上溯到北宋甚至更早,李河碗窑的燃料就是煤炭。清朝光绪年间,仅李河、马村一带的小煤窑就达800余家。

  清朝末年,英国的福公司通过不正当手段攫取了焦作一带的煤炭开采权,在焦作用近代技术工艺开采煤炭,并形成了以李封为中心的中站矿区。为了对抗福公司,焦作及河南的民族资本家整合本地的小煤窑,先是成立了三个公司,后来三个公司又合并为中原公司,同样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在李河一带开采煤炭,产量迅速赶超福公司,形成了“东有李河,西有中站”的两大矿区局面,迫使英福公司与中原公司谈判、合作,成立了福中公司,后又改名为中福公司。当时的李河矿区的煤炭产量,达到整个中福公司产量的三分之二。不仅如此,李河煤热量大,无臭无烟,所谓“香砟”即指李河煤,大量用于出口,据传今天的英国王室采暖所用煤炭,还是当年从焦作李河进口的“香砟”。

  当时,李河矿区有4个竖井,年产量达到90多万吨。煤炭工业的兴起,带来了李河前所未有的热闹和繁荣。早在1924年,李河矿区的工人就达到11000多人,居住人口50000多人。那时的李河矿区,称之为“十里洋场”并不过分,形成了矿工居住区中原里和商业区百间房,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扩展,先后增添了马市街、面食街、菜市街、新民街、裤裆街、东南口、北沟、东沟、羊卧园等居住区,并配套建设了医院、学校、剧院、公园等市政公共设施。位于李河的中原大戏院,可同时容纳2000名观众,是同时期河南省最大的戏院。

  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全面爆发。为了不把李河煤矿留给日本人,时任中福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的孙越崎力排众议,决定把中福公司在焦作的设备拆迁转移到大后方,第一批拆迁的就是李河矿区的设备。拆运完毕,李河煤矿的矿井随即被淹,彻底废弃,李河曾经“外滩”般的繁华,从此难见昔日盛景。

  四

  李河的近代工业如此发达,产业工人如此密集,这里也就成为我党在河南开展工人运动和武装斗争的重心之一。从道清铁路工人大罢工,到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李河的碗匠和铁路、煤矿工人都积极参加,斗争坚决,成为中国共产党在焦作依靠的中坚力量。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中,称赞焦作的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这些“特别能战斗”的焦作煤矿工人,就包括一万多名李河煤矿工人。当时我党在焦作的地方领导人,都曾以矿工或其他身份作掩护,在李河一带领导当地的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及学生、知识分子等,与资本家、与凶残的日军、与国民党反动派及其武装,进行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代表人物有曾任河南省委常委、焦作特委特支书记冯金堂,焦作地方工委书记张方来等,他们光辉壮烈的事迹永载史册。

  五

  如今,李河的煤炭工业早已走入历史,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李河碗窑熄火近70年,残酷的革命斗争已经远去,血火硝烟只在党史中弥漫。

  回顾历史,如果没有李河的过去,没有李河世世代代村民们的奋斗和血泪,没有李河一带人民群众和煤矿工人前赴后继的革命斗争,就不会有焦作繁荣发达、文明富裕的今天。

  李河碗业和李河煤矿在焦作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特殊的地位。它们曾经支撑了焦作现代工业的发展。李河沟,它是焦作从明清至现在,农耕文明、手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不可多得、不可复制的产业进化标本。同时,它也是焦作工运史和革命史应该被牢牢铭记的地方,它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德育价值,无从替代。

  李河沟,虽然现在多少有点蒙尘,但她的内在光华实在难以掩盖。不久的将来,在重新定位、规划建设之后,她一定会给世人带来更多更大的惊喜和震撼。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