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太极拳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张绍均:如何正确把握练拳过程中的“意”?
太极文化助力精准扶贫
解放区举办太极拳(剑) 交流展示活动
图片新闻
陈家沟第一届“王廷杯”太极拳公开赛总决赛落幕
立足绿水青山+太极,打造特色康养新业态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下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9 年11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绍均:如何正确把握练拳过程中的“意”?
本报记者 高小豹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张绍均在练拳。
  本报记者 高小豹 摄
 
   

  不少拳友反映,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关于“意”的运用,经常感到左右为难:不是“丢”了,就是“过”了,总难找到“恰到好处”的感觉。那么,究竟怎样把握这个“意”呢?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和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市武术名师张绍均,希望他能给大家解疑释惑。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对太极拳中‘意’的作用缺乏正确系统的认识。具体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没有老师指导,不得要领;二是一些拳友甚至拳师对前人的拳论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张绍均开门见山,首先对问题进行了扼要剖析。

  张绍均阐释道,在太极拳的习练过程,“意”的运用,是一个从有意到无意、在从无意到有意,循环往复、螺旋上升、没有止境的体悟过程。入门起步阶段,先求形似,当如临摹般,在意识的支配下,使肢体动作,时时处处有意觉察调整,以求合乎规矩规范。此时,如果有人拿和式太极拳《耍拳论》中的“不要用意,使气”或《孙禄堂武学录》中的“拳无拳、意无意”等标准来衡量,很容易被认为用意太重、生硬、刻板。其实这是误读、误解和误导。因为阶段是不可逾越的。没有这个生硬、刻意的过程,拳就不可能有根基、骨力,容易落下软、散、丢等病,不利于拳架的规范和层次的提高。这个阶段,“意”的重点是专注,并关照周身;形的重点是合乎规矩,且劲路明晰。此阶段的无意,指的是不要刻意找寻内劲内气的感觉和变化,以外带内、顺其自然,以免意念过重、出现偏差。

  “练拳,是个一层功夫一层理、一层功夫一层技的过程。前期虽然是有意的,但练着练着就会变成机械或惯性运动,这个时候,就会不自觉的进入看似有意,其实无意状态。”张绍均说。他表示,很多人会很容易进入这种状态,然后停滞不前。因为没有办法突破和提升,不能真正享受太极拳内在的喜悦和趣味,或味同嚼蜡的机械坚持,或索性放弃习练。为什么呢?张绍均认为,这是因为“意”没能变通和提升。“拳架之后,‘意’的提升,是关键。这个时候,需要在身体意念的松紧之间,唤醒身体内在的感觉和平衡,在‘意’的关照下,构建身体的太极态,朝向浑身无处不太极的方向调整。此时的‘意’,需要恬淡虚静而有灵性,不妄动、驭周身,应物自然。这才需要《耍拳论》和《孙禄堂武学录》强调的无意状态。”

  最后,张绍均总结到,太极拳“阶及神明”说明,“意”的提升,是没有止境的。正确的用意练意,才能使身心对内对外感知的灵敏度准确度不断提高,内外上下的调整会更趋精细迅捷和自洽安泰。无论是对“延年益寿不老春”的康养,还是对“英雄所向无敌”的防身,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名师档案:

  张绍均,1967年出生于太极拳发源地河南温县,和式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市优秀武术名师,中国武术段位制指导员、考评员,民盟焦作市公共卫生支部主委,市太极拳健康养生研究中心副主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少儿国学》太极拳网络教学栏目特邀主讲,对太极拳文化研究、养生保健有独到见解。

  如果你在习练太极拳过程中有什么困惑,请添加微信号tjqzk,或将你的问题发送至电子邮箱jzrbgxb@126.com,也可编写短信发送至手机13569191591,武术名师将在《名师大讲堂》栏目为你解惑释疑。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