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策划 上一版3  4下一版
五大发展理念的焦作实践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9 年11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大发展理念的焦作实践
——市委办与你分享(下)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远程医疗为焦作市民 搭筑健康之桥

  □李 寅

  悠悠民生,健康最大,健康对于任何个人、任何家庭都很重要,“一人得大病,全家受拖累”的事例相信每个人都听说或者经历过,可以说健全发达的医疗体系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

  我市市民张先生和广大普通市民一样,拥有一个幸福的五口之家。2015年年初,一个噩耗突然降临,张先生的母亲在体检时,被诊断疑似患上了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就是俗称的渐冻人。渐冻人是一种神经系统慢性渐变性疾病,该病致死率高,无特效药治疗,被称为神经科的“慢性癌症”。像众多疑难病患者家属一样,张先生义无反顾的带上母亲踏上了去北京的求医之路。不说让人精疲力竭的就医过程,单单昂贵的异地就医交通住宿费用、住院医疗费用,让这个原本幸福的五口之家几乎一夜之间就将多年的积蓄消耗殆尽。

  时间来到了2016年,母亲的病情一直是笼罩在全家人心中的阴霾,看病难、看病贵的大山似乎也永远无法逾越。在绝望之际,我市的医生找到了张先生,同时带来一个好消息,焦作市远程医学中心已经建成,远程医疗已经在焦作实现并投入使用。在焦作市远程医学中心的帮助下,张先生通过远程会诊系统预约了北京市多名一流专家,运用数据传输技术将母亲前期检查结果与北京医院进行了共享。专家通过视频通信对张母进行了网上联合诊断,还和焦作本地医生一起制订了治疗方案。整个远程会诊用时30分钟,却走完了这家人过去一年的求医之路。医生告诉张先生,焦作市已将远程医疗纳入医保目录,仅就治疗费用一项就为患者节省了75%以上的支出。

  2018年,焦作市医疗机构与华为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运用华为集团先进的5G技术,以及区域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张母实现了在家中向医院传输生命体征数据,让医院随时能够掌握她的病情发展,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减缓病情恶化。面对渐冻人这样的疾病焦作市目前的医疗条件还无能为力,但是远程医疗的发展却让焦作市民得到了真真正正的帮助。

  张先生一家的故事讲完了,讲不完的是焦作市委、市政府为推进焦作健康事业发展,满足焦作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提升健康服务质量,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所做的不懈努力。焦作市自启动远程医学中心项目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已和北京301医院、河南省远程医学中心、河南省人民医院等医院联通远程医疗服务。我市范围内完成了六县(市)五区97家医疗机构共104个远程医学站点联通,初步建成覆盖全市大部分医疗单位的远程医学网络。截至目前,焦作市远程医学技术的发展已引领河南地市级远程医学发展,在国内亦处于领先地位,使370余万焦作市民足不出市就能享受到一线城市优质的医疗资源。焦作市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以站位大局的政治担当,积极响应国家健康扶贫战略,制定了“两定制兜底线”等一系列受到国务院好评的政策,确保焦作人民的身体健康。

  可以说远程医疗的发展仅仅是焦作市委、市政府思民之所思,解民之所忧,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问题的一个缩影。新一届焦作市委领导班子履职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站位五大发展理念,紧贴焦作实际,紧系群众期盼,不断致力于为焦作市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保健体系,提供健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打造了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在内的大健康概念,人民的生活方式更健康了。

  如今,焦作的发展步伐铿锵有力,焦作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我相信在焦作市委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在370余万怀川儿女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将焦作打造成健康宜居的魅力之城。

  一渠清水永续北送

  一种精神响彻山阳

  □路 艳

  在山阳大地,焦作以前所未有的大气魄、大手笔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发展传奇。说到这,不得不提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焦作城区段绿化带集中征迁这个焦作城建史上的伟大奇迹。

  说起穿城而过的南水北调,焦作人津津乐道。车行堤岸,微风吹面,一渠清水,缓缓北流。清澈的渠水穿城而过,惠泽怀川大地,7座跨渠桥梁“一桥一景”,与总干渠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焦作城区段绿化带节点公园,有人漫步在绿树环绕的彩色沥青健身步道上,有人登上景观山体俯瞰一渠清水,孩子们在彩色儿童乐园里尽情嬉戏……“半城青山半城水”的山水宜居雏形初步显现。

  你是否还记得南水北调河两岸昔日的样子?

  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通水后,焦作城区段两岸一直处于搁置状态,尤其是城中村东于村,家家户户都是自己盖的高高低低、模样不一的房屋,生活环境差,地下管网不完善,污水直排。堆在河边高高的土丘,大风天气常尘土飞扬。一段时间来,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仅仅证明这项世纪工程从城区穿过而已,并没有为焦作的市容市貌带来令人惊喜的变化。

  2017年3月,我市打响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焦作城区段绿化带集中征迁攻坚战。市委主要领导靠前指挥,2000多名市、区、街道、村四级征迁工作队员奔赴一线,仅用4个月就破解了搁置长达8年之久的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焦作城区段绿化带征迁难题,交上了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批示:焦作市讲大局,敢担当,不畏艰辛,破解了多年难以解决的遗留问题,难能可贵。

  征迁可谓“天下第一难”任务,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焦作城区段绿化带征迁时间之短、强度之高在我市前所未有,可谓我市城建史上的奇迹。

  是靠什么创造了这一奇迹?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焦作城区段绿化带征迁作为一项国家工程、政治工程、民生工程,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意义深远。能够圆满完成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靠的是各级有关部门的务实重干,同时也离不开1.8万名征迁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把群众当亲人,用真情换真心”,是很多征迁干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把群众当亲人,听起来是句简单的话,却凝结着2000多名征迁队员无数汗水与泪水!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在征迁过程中,有汗水、有奉献、有坚守,所有的这些凝聚在一起,铸就了“忠诚担当、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南水北调征迁焦作精神,叫响了“南水北调征迁完,焦作从此无难事”的口号。

  南水北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回馈焦作人民的,不仅有水源水质的优化、城市景观的提升、区域环境的改善、产业发展的升级,还有焦作人民在怀川大地书写下的堪与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相媲美的南水北调焦作精神。

  南水北调的故事只是我市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一个缩影,焦作始终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转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焦作篇章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我相信,当“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在我市蔚然成风,我们必然可以期许一个更好、更健康,也更有活力的焦作。我仿佛看到,一个更具活力实力、更富特色魅力、更有吸引力竞争力的大美焦作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贾真珍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是幸福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对于个人而言,奋斗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对社会而言,奋斗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对于孟州市槐树乡源沟村而言,正是奋斗让它实现了美丽嬗变。去年10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公布,源沟村榜上有名,成为2018年我市唯一获得这一称号的村落。

  但你可知道,两年前当我第一次来到源沟村,它还是个省级贫困村,村里有着115户居民,41户贫困群众,全村人均年收入5000元左右,没有集体经济、没有办公场所、没有文化广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房屋建设陈旧、生活垃圾随意堆放。总之,与群众期待的美好生活相差甚远。

  源沟村又是如何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实现华丽转身呢?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人们盼小康、奔小康的梦想从未停止。为了源沟村能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2016年以来,市委书记王小平先后16次来到这里,从田间地头到百姓心头,访民情听民声,为村里脱贫把脉问诊,出谋划策,他根据这里地形地貌独特、自然环境优美的天然禀赋,帮助指导源沟村确定了走农旅融合特色乡村游之路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从整村脱贫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的“三步走”思路。

  蓝图绘就,未来可期。经过多方努力,源沟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庄变美了,但要想彻底拔穷根,还是要靠产业。通过调研,扶贫队带领乡亲们把发展特色种植产业作为突破口,在村里建成了12座草莓、西红柿温室大棚,这些大棚由贫困户与村集体合作管理发展,这样村民们不仅有了不错的收入,更实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家门口就业。2018年,果蔬大棚营业收入就达20余万元,村集体赚到了经济发展的第一桶金,村民们扬起了幸福的笑脸。

  执着奋斗,久久为功。为了留住乡愁记忆,扶贫队利用沟壑优势,积极打造乡村旅游景观,开发沟下生态观光游,8000米环村健身步道方便游客尽览沟岭风光之美,一座幸福吊桥飞架南北,不仅免去了村里人在山沟里爬上爬下的苦恼,更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昔日的贫困村成功实现了脱贫路上的蝶变重生,如今正步伐坚定地朝着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迈进。

  这就是源沟村的美丽变身故事,是市委、市政府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是市委、市政府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的生动体现,更是无数党员干部、群众苦干实干拼命干的结果。

  公与平者,即国之基址也。公平均衡、全民共享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小康路上追求的奋斗目标。至今年年底,我市剩余68个村有望退出贫困序列,距离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我们只有尺水之阔。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越需奋力向前;越到冲刺阶段,越需全力以赴;越是胜利在望,越需专注用心,让我们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鼓作气,不胜不休,为一个不能少的全面小康而奋斗,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的征程中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让火红党旗在怀川大地上高高飘扬!

  以人为本 以水为魂大沙河留住美丽乡愁

  □王晓杰

  水面上波光粼粼,一群群水鸟或闲庭信步,或跳出曼妙的舞姿;橡胶坝分割成的小瀑布正飞花溅玉,一丛丛芦苇泛出金黄;河两岸,青砖铺地,林木依依,和蓝天碧水相映衬。这就是我们焦作的母亲河——大沙河。

  我的第一个故事从一个村子说起。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北西尚的美丽乡村“新引擎”。北西尚村位于示范区阳庙镇,大沙河在村北自西向东流过,这里自古以来风景优美,百姓本该安居乐业。但是,发源于山区的大沙河由于坡陡水急,频发的洪涝灾害严重威胁到村里近千亩土地的生产安全。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大沙河又一次饱受蹂躏,周边的化工厂、造纸厂、水泥厂,把大量的废水注入沙河之中,沙河的水不再清碧,沙河的风景不再美丽,沙河满身污垢,脏得让北西尚人心痛,让焦作人心痛。

  面对水资源紧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等问题,市委、市政府向市民许下庄严承诺,要把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强烈期盼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大沙河治理与生态文明、文化旅游、城市发展统筹考虑。110亿元的重金投入,35公里的河道生态治理提升,3座小型水库,12公里的大沙河湿地公园,9处景观闸,6.6公里精品商务旅游带,5个城市主题景观公园,3条绿色干渠廊道。艰辛努力换来丰硕成果,治理后的沙河,真的像一个待嫁的姑娘,温柔、美丽。

  而北西尚村,四季观光旅游项目正在日趋成熟,美丽乡村建设正在阔步前行。北西尚村的变化,让我们真正感受到良好的生态是条“金扁担”,一头挑着“绿水青山”,一头挑着“金山银山”,大沙河的治理,“挑”出的是一条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我的第二个故事从一个人说起。“因水而亲,因水而美,村民张小建的幸福阵痛”。出于保护水源的需要,大沙河沿河400米范围内的养殖场必须全部搬迁。我在工作中,就碰到了张小建,这个让我头痛了很久的养殖户。第一次进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破烂不堪的鸭棚,远远就被刺鼻的臭味熏得透不过气,鸭粪都倒在绿化带里,雨天直接流进沙河,群众意见非常大。

  鸭棚不大,仅存栏100只鸭子,就是这座小小的违章建筑,拆除却遭到了重重阻力。经过不懈努力,张小建在一天夜里,悄无声息地卖掉了鸭子。那一刻,我们的心暖暖的。

  如今,张小建鸭棚所在位置种上了大片的粉黛乱子草,成为热门网红打卡地。张小建的故事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建设家乡,让家乡美丽,是每一个人的心愿,不管这个人曾经多么顽固,只要我们把工作做到他们心里,老百姓永远是我们的支持者。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美丽乡愁,这是中国城镇化的理想。在城市面貌日益趋同的今天,乡村寻梦,才是城市更具竞争力的战略资源。江山开眼界,风雪练精神,焦作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试点机遇,用以人为本、以水为魂、以水润城的生动实践,实现了梦想变现实、蓝图变碧水、煤城变水城的三大巨变。

  《论语》中有一句话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每一位沙河建设的参与者,毫无疑问都是智者,包括北西尚村党员干部群众、张小建夫妇以及所有奋战在征迁、建设一线的党员干部,当然更有决策生态建设、实施沙河治理的市委、市政府领导。我们用心血和智慧,弹动着“精致城市、品质焦作”的每一个音符;绘制着生态美丽、幸福宜居的沙河画卷。我们不忘初心,孜孜以求的,不正是千千万万焦作人民心中期待的美好愿景吗?愿我们美丽的焦作“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瞧!这一家子

  □樊晶晶

  “这周我要下县进村,不能接送孩子了!”

  “周五我要志愿服务,中午你自己做饭吃!”

  “你哥一个月都不见人影,能有多忙?”

  “我爸是送电工,我妈是清洁工,他们都是小红帽!将来我也是小红帽!”

  瞧!这就是我们家的日常!平凡而温暖,忙碌而琐碎。每个人都在各自轨道上,记录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经常要下县进村的是我的爱人,他是一名普通的电力职工。2015年,脱贫攻坚战打响。脱贫攻坚,电力先行。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爱人所在的公司也投入战斗。从此,下县跑村成了常态。两年时间,他和市县公司员工对焦作190个贫困村、43个深度贫困村的电网改造、农田机井信息进行精准排查和可行性分析,保证了后期资金和资源的有效投入。

  温县花园头村,这里电网基础薄弱,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普通农作物种植,脱贫致富步伐缓慢。电网改造让村里有条件发展其他种植业和加工业。供电充足了,超大冷库也启用了,怀菊花通过电商错季销售,价格翻番,农民们脱贫致富劲头越来越足。在种植业、加工业的带动下,一些养鸡专业户、家庭作坊不断涌现。2018年年底,该村就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下面就是我哥,那个一个月不见人影的基层干部。从区爱卫办到街道办事处,从2008年的创建卫生城市到现在的“四城联创”,我们调侃他是“元老级环卫工”。住在一起,一个月见不到父母,对于基层一线工作人员,这不夸张。去年冬季,为了做好“四城联创”工作,每天奔波在社区楼院间。没有休息过一天,没有睡过安稳觉,不争先进,不立标杆,只为做好本职工作。可他实实在在就在工作岗位上病倒了,住院休整几天之后,他又回到了工作岗位。

  如今,行走在全市大街小巷、楼院社区、广场游园,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创建带来的诸多好处。

  我,一名外事工作人员。关于“四城联创”,有朋友就问了:“你们都忙啥?没啥可忙吧?”我想说,你们是“四城联创”的参与者和贡献者,那外事人就是成果的传递者和分享者,我们将焦作故事、焦作声音传播到了世界各个角落,将名山、名水、名人、名拳等焦作元素搬到了世界舞台。

  今年6月,中联部与河南省委共同举办“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这次宣介会可不一般,它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首次通过党的对外工作渠道,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向外国政党政要介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在地方的实践情况,我市以其在乡村振兴中取得的成绩被定为考察点之一。考察团成员实地参观中,纷纷为我市点赞、叫好。每每这时,我就很骄傲,在心中默默给你们点赞!没有创建者的付出,就不会有如此精彩的呈现!

  这,就是我们一家,是所有焦作家庭的缩影;这,就是我们的故事,也是所有焦作儿女的故事。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我们不是英雄楷模,我们只是担当的丈夫、贤惠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这大抵就是幸福的模样。

  我们不求轰轰烈烈,但求问心无愧,做好本职工作,为家乡的建设尽一分绵薄之力。这大抵就是奋斗的模样。

  创建“四好农村路”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歌

  □彭 飞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梦在前方,路在脚下。在通往收获的道路上,我们脚踏实地、步履铿锵。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我们则依托“四好农村路”,以路的开阔通达,铺就乡村振兴快车道。所以,故事的主题就是创建“四好农村路”,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歌。

  铺路修路的过程也是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的过程。在不到两年时间里,我们累计投入资金29亿元,完成精品创建3200多公里。我们的创建成就不止这些,在全市6个县(市)中,我们已创建成孟州、沁阳、武陟3个省级示范县,孟州市、沁阳市创建成了全省“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孟州市的王园线被评为河南省“美丽农村路”,成为全省五条最美农村公路之一。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交通振兴则是产业振兴的保障。博爱县有个天赐蔬菜合作社,随着“四好农村路”的修通,思路跟着打通了,销售跟着通畅了,效益更跟着变好了,去年还与贵州老干妈公司签订长年供销合同。像这样的家庭农场,在博爱县有150余家,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实践出真知,我们很明显地看到,随着“四好农村路”的创建,广大客商纷至沓来,农村淘宝、物流公司纷纷进驻,产业产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步伐不断加快。

  过去,人们提到焦作旅游必然提到云台山,而现在提到云台山,则不得不提“云上的院子”,很多人慕名而来,排队等候,只为能在“云上的院子”住上两天,观云海起落,感受真正的诗和远方。而没有“四好农村路”——金云路的打造,那些散落的古村就不可能串珠成链,就不可能打破“山头说话听得见、要想见面难上难”的困境,就不可能天堑变通途,闲庭信步,纵是好景好情,也只能养在深闺人未知了!“四好农村路”的创建,还将云台冰菊小镇等30多个休闲农业精品点更好地推向了市场,将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陈家沟等自然景观、历史景观、人文景观等串联起来,有力助推了全域旅游示范市建设。

  贫穷,软肋在思路,硬肋在道路。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想富先修路没有过时。武陟县南张村是国家级贫困村,依托“四好农村路”创建,充分发挥种植鲜果的传统优势,打造出了以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采摘体验为主的产业扶贫基地。2017年,该村33户90名贫困村民已全部脱贫。“四好农村路”促进了城乡互联互通,为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打开了脱贫致富的一扇大门,富了百姓、暖了人心。

  我们深知,“四好农村路”修的是路,改变的是农村面貌,联系的是党心民心,巩固的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我们笃定前行;在“精致城市、品质焦作”建设上,我们始终如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也必乘风破浪,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乡村振兴之歌。

  打破“垃圾围城”

  共享发展成果

  □赵招君

  我是一个农村娃,从小生活在一个破旧的小村落,有三件小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件事,跟粪坑有关。小时候因为天黑看不清楚,掉进了墙角的鸡粪坑中,满身沾着鸡粪。第二件事,跟臭水沟有关。我们家门口就有一条臭水沟,因为学骑自行车,我不止一次掉进那条臭水沟,甚至在一个星期内,我三次把车子骑进了臭水沟,不仅把车子摔坏了,而且弄得满身都是臭泥臭水,因为这个,我妈没少给我洗衣服。第三件事,跟垃圾场有关。村子里有一个露天的垃圾场,每逢夏天,苍蝇蚊虫满天飞,臭气熏天,到了刮风的季节,更是无法忍耐,各种垃圾漫天飞舞,给我整个童年留下了灰色的记忆。因为这三件事,我就在想,什么时候我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将来让我的孩子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我生活了20多年的农村悄然发生着变化。首先变化的是那个人人憎恶的露天垃圾场,至少有两层楼那么高的垃圾堆在一周的时间内完全消失了!路边的垃圾堆也都消失了,这可是村里的大新闻!后来我才知道,市委、市政府下了大力气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推进清理垃圾,还村民一个美丽的生活环境,政府不仅帮我们把垃圾场的所有垃圾清运走了,而且还种上了一大片果树。我家门口的臭水沟也发生了变化,先是集中清淤,后是统一铺上了水泥板,不仅排水设施完善了,生活污水也得到了有效处理,而且整齐划一,与路面形成一体,更可喜的是我突然发现一条街道内每隔几户多了一个大垃圾桶,以往跑到村头垃圾场倾倒垃圾已然成了历史,出门就能倒垃圾,还有专门的清运师傅,定时收垃圾,生活真是方便多了,幸福感也与日俱增!

  今年,市委、市政府大力开展“厕所革命”,积极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村里私搭乱建的厕所全部拆除了,走在街上再也不用闻臭味了!毫不夸张地说,这些成果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离不开广大基层领导干部的靠前指挥,更离不开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夜以继日的劳动与付出。我们村也真正打破了“垃圾围城”,我们共享着市委、市政府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绿色成果,我们都成了直接受益者。我多年以来想要去城市居住的想法也彻底改变了!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我们要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美丽乡村正在逐步成为美丽中国的最佳底色!焦作市委、市政府更是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重要民生工程进行重点安排部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正在按照“一眼净、全域净”的标准,建设着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努力走在具有焦作特色的乡村振兴大道上,全力谱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水润山阳 情暖人心

  □陈战东

  “烧水已经没有水垢了,比以前的水水质感觉更软,喝着口感是更好了。”“甜,真甜。”“现在喝水再也不用倒杯底儿了,不用倒碗底儿了,非常清澈,口感非常好。”

  今天我讲的故事的主角是流入城区群众家的南水北调水。今年3月25日,苏蔺水厂全面通水,7月20日,府城水厂试通水。至此,这两座南水北调配套水厂已经确保了60余万城区群众喝上了甘甜的丹江水。有人夸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好,有人对市委、市政府竖起了大拇指。

  人们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丹江水的甘甜是由艰辛和汗水铸就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水厂建设背后的故事。

  在这场“誓让城区群众早日喝上丹江水”的战役中,市委书记王小平的身影始终闪现。王书记是2016年5月到焦作履新的,此时,距2014年12月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已经过去了一年半的时间。焦作城区群众守着丹江水却吃不上丹江水的尴尬,也让这位新的当家人十分尴尬。痛定思痛,雷厉风行。很快,由王书记主导推进的水厂建设,就成了新一届市委领导挂在心头、抓在手上的重大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南水北调配套水厂建设领导小组,确定三名市级领导分包该项目,明确项目牵头单位和实施单位,大力推进相关工作。截至目前,王书记先后到水厂实地视察调研近20次,为推动相关工作作出批示10余次,再加上不打招呼的暗访和过问,这位焦作的当家人真的把自己当成了服务水厂建设的勤务员。

  战鼓声声急,百舸逐浪飞。自水厂建设被确定为我市十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的那天起,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关心推动下,上至分管领导、牵头部门,下至责任单位和一线施工人员,持续发扬“忠诚担当、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南水北调焦作精神,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就将一池碧水引入了城区群众家中。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吃上好水,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组成部分。焦作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谋划和实施了一件又一件像水厂建设这样的好事实事,不断在为焦作人民谋幸福的道路上奔跑冲刺。今日回头望,满怀激情豪气壮!十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正按照时间节点,朝着美好愿景奋力推进,焦作人民已经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方便实惠。壮美画卷,非实干难以铺展;时代重任,唯奋斗方可实现。以水厂建设为代表的十大基础设施重点项目,作为补齐城市建设短板,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承载能力、首位度和带动力的民心工程、百年工程,志在必得、志在必成!

  乘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起航正当时。我们有理由相信,借着新中国70华诞的东风,靠着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凭着怀川儿女勤劳智慧的双手,我们一定能够创造焦作人民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本报记者 整理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