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黄河左岸千里长堤始于孟州
“全民读书月”来啦 解放区图书馆天天有活动
我市七旬老翁自费出版《中国当阳峪窑概论》
探寻河南天目瓷的前世今生
学府书店读书排行榜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9 年1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带您走黄河(一)
黄河左岸千里长堤始于孟州
本报记者 王玮萱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位于孟州市中槽坡村南头高地的“黄河左岸0公里”石碑。
  孟州黄河澄泥砚烧制技艺传承人(左一)向客人展示一方名为《九九归一》的黄河澄泥砚。
  孟州韩园一景。
 
   

  开栏的话

  焦作,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在这片极具活力、魅力的土地上,画出了完美的弧线,孕育了独有的山川风貌、人文情感。

  黄河岸边是我家。黄河千里长堤从这里出发,黄河中下游的起点从这里开始,大禹治水在这里感天动地,人民治黄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名人辈出,文化灿烂,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千百年来,焦作人如此亲近黄河。而今站在新时代,焦作人与黄河更有说不尽的故事。

  为了进一步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自今日起,《文化焦作》版开设《“黄河岸边是我家”——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专栏,敬请关注。

  您知道黄河左岸千里长堤的起点吗?它位于焦作孟州市会昌街道中槽坡村。

  12月2日,本报记者随同由焦作大学发起的“三走黄河”研学活动团队到达孟州,第一次站在黄河千里长堤的起点,心中激动不已。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涓涓而出,汇入百川,一路在高山峡谷间百转千折,裹挟着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最终来到广袤的平原。孟州,是黄河的出山口。黄河由此挣脱束缚,伸展腰肢,缓解千里奔波之苦。因而,千里黄河大堤也由此绵延千里。

  河与堤间还有一定距离。人们筑堤,一来护卫城的安危,二来利用河水灌溉田地。筑堤时,人们已然给了黄河舒展的场地。于是,堤成了人与河和谐相处的杰作。

  中槽坡村,黄河岸边一个不起眼的小村,“黄河左岸0公里”石碑被夯实在该村南头高地。站在此处,望向东南,记者心想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可能就是波澜壮阔的大海吧?

  黄河左岸大堤由此绵延了746.979公里,跨越豫、鲁两省,沿途经过温县、武陟、封丘、长垣、阳谷、济南、滨州、利津等地,九曲十八弯,护卫两岸民生。它宛如一条盘旋的巨龙,而小小的中槽坡村是“龙头”。

  据专家考证,黄河下游堤防工程春秋时期已初步形成,战国时期已具相当规模。而堤随水走,不断翻滚的黄河造就了千里长堤的风光。

  孟州黄河大堤始建于元代。700余年前,孟州城尚在如今黄河大堤的西南方向,因黄河泛滥,孟州城才被迫北迁。如今,在“黄河左岸0公里”石碑处南侧,已是青苗葱茏。

  镇水祈福必有高堂庙宇。“黄河左岸0公里”石碑处往东300米处的大堤下,有座大王庙。随行的孟州市文化学者崔思明、刘群、耿海利告诉记者,这是孟州市仅存的一座祭祀黄河的神庙,始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大水之后,其门额上悬挂有“总理江河”4个浑厚大字。离此不远,还有一处孟州人所熟悉的“锁水阁”,始建于明代,于清道光年间重建。

  然而,庙宇高阁难抵凶猛洪水,人民治黄拉开了黄河长治久安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历史堤防的基础上,先后多次对孟州黄河大堤培修增高,形成了今日全长15.43公里的大堤风光。

  在人民治黄的伟大历史中,黄河不仅要安澜,更要成为人民宜居的名片。在孟州黄河文化苑,记者看到黄河文化与旅游休闲文化融合共生,大河风光与人文情怀相伴滋长,别有趣味。

  黄河造就了山川风物,也造就了璀璨的文明。

  孟州是韩愈故里。韩愈文化,无疑是孟州的“掌上明珠”,是黄河文化孕育而出的骄傲,其思想被后世百代所继承。

  孟州市化工镇横山村位于黄河脚下。此时在这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澄泥砚制作技艺传承人李伟,正带领徒弟们忙碌地工作着。

  黄河澄泥砚位列四大名砚,其制作所用原料全部取自黄河水冲积而成的深层淤泥。通常情况下,在黄河水拐弯处,只要向下深挖三四米,即可得到一些上乘的黄河澄泥。这种泥分子密度极高、黏性强、不易开裂。而且它会随着炉火温度变化,呈现出古朴典雅的色泽,是制砚的上等材料。自古以来,沿黄河一带的许多地方都有制砚的传统。目前,孟州黄河澄泥砚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麦草画,是孟州非遗文化中的明珠。其所用麦草主要来源于当地的燕麦,黄河边的燕麦强度高、韧性好,在经过“熏、蒸、漂、刮、推、烫以及剪、刻、编、绘”等多道工序后,麦秆依旧富有光泽、有质感。其不用着色,创作者便可以根据需要直接进行裁剪、粘贴。汤金明,是我市最早研发麦草画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之一。他曾耗时三年时间,用麦草画的形式复原了《清明上河图》。

  黄河在孟州的一次激情澎湃,为焦作黄河文化奠定了独特的基调。如今,我们在这样的基调上延展创意思维,着力打造新时代焦作黄河文化的绚丽篇章。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王玮萱摄)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