黝黑的脸上,布满了沧桑;个头不算高,还有些驼背;一身深色且有些发旧的衣服,看上去十分朴素……12月5日,在博爱县金城乡张茹集中学见到校长秦兴军时,这个中年男人露出朴实的笑容,显得非常亲和。
在老师的眼中,他是家长、是后盾,是可以依靠和信赖的人,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遇到难题都可以向他倾诉,找他帮忙;在学生心里,他是亲人,是可以交谈的朋友,是十几年如一日在寒冬里、在入睡前,为自己送上热水的“温水校长”。
10多年来,他带领全校师生直面国家城镇化大战略给农村学校带来的严峻挑战,使这所农村学校一步一个台阶向前进。
以身为范,树正气聚人心
今年52岁的秦兴军已经工作33年了,其中27年一直在张茹集中学工作,先后担任过教研组长、教务处主任等职务,2005年担任校长一职。
从当上校长那天起,他就以校为家,走上了漫长的奉献之路。为不让学生们在路上来回奔波,他和教职工一起想办法,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挤出房间作为学生宿舍。由于宿舍不够用,他紧紧抓住“全面改薄”的大好时机,争取到了学生宿舍和食堂项目,一举解决了全体学生的食宿问题。就这样,每天他是全校最早起床的人,为学生烧水,督促学生早读;每天夜里,他又是全校最晚休息的人,巡视宿舍安全,检查就寝纪律……
随着城镇化大趋势的发展,大部分孩子被送到县城读书,生源出现断崖式递减,从之前的每届三四百名学生到新生不足百人,学校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
生源越来越少,优秀教师也一个接一个离开,学校面临双重困境。怎么办?怨天尤人不是秦兴军的性格,一味抱怨也解决不了问题,他凭着骨子里的那股拧劲儿,提出了“讲团结、知荣辱、比奉献”的校风校训,同时他也下定决心,只要学校还在一天,只要还有一个学生,就要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中。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学校资金紧张,为了节约支出他连清运垃圾的钱都舍不得出,而是自掏腰包买来三轮车,利用双休日清运垃圾。但是,老师们的加班补助他从来不拖欠,老师生病他跑前跑后,垫付医药费,老师的家人遇到难题,他想办法帮助解决,把他们当成家人一样。
他对教职工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动了每一个人,大家团结一心,把“守住乡村学校主阵地”当成目标,不懈努力。为了把学生们落下的功课补回来,家在外地的教师张静和王丽丽放弃双休日、放弃与家人相聚的机会,无偿给学生补课。她们的这种精神感染了身边的同事,大家主动想办法,利用课间、午休、周末等时间,为学生辅导功课。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最近一次考试中,该校九年级学生庞廓数学成绩在全县排名第一。
让教育有温度,让孩子感受爱
由于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得到的家庭关爱相对较少,导致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性格孤僻,甚至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都已不抱希望。但是,秦兴军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在家里缺少关爱,他就在学校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没有朋友,他就和孩子们做朋友,与他们谈心……
刚开始实施住校制的那年冬天,由于学校条件较差,洗漱没有热水,宿舍没有暖气。孩子们上完晚自习后,就用凉水洗漱,冻得哆哆嗦嗦,秦兴军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于是,他立即从商店买来两个不锈钢电热水桶,并将临近学生宿舍的实验室当成开水间,让孩子们每天上晚自习前将暖水瓶放到这里,然后他开始烧水。烧开一桶,他就一瓢一瓢地将开水灌进学生的暖水瓶。近百个暖水瓶,他一晚上要烧十几桶水才能全部灌满。一桶一桶地烧,一瓢一瓢地灌,几个小时下来,他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然而,当看到孩子们提着暖水瓶开心地回到宿舍,看到孩子们再也不哆哆嗦嗦地用凉水洗漱,他心里美滋滋的。
如今,秦兴军的两鬓长出了不少白发,腰杆也略显佝偻,光阴虽然改变了他的外貌,但没有改变他的初心,十几年来为学生烧水从未间断。他还把烧水当成与孩子们见面的一次机会,每个前来领暖水瓶的孩子他都会送上一个问候,为孩子成长助力加油。因此,他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温水校长”。
几百名学生,生病是家常便饭。为此,他特意买来常备药品,如果学生感冒、咳嗽、拉肚子,他就送药上门。如果学生病情严重,不管什么时候他都会驱车把学生送到医院。一天夜里下大雨,气温骤降,接连有3个学生发烧,那一晚他彻夜未眠,跑了3次医院。次日,学生们的病情稳定下来,可他却累得在车上睡着了。
精细化教育,教学也能私人定制
只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秦兴军立足学校实际,不断思考在生源少、基础差的情况下如何破局。在不断实践中,他与校委会成员共同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校领导分包班级制度,校委会成员一个人分包一个班,加入各班微信群,在群里给师生鼓劲加油,并及时解决师生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行“周清月考制”,建立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档案,每次考试过后都会及时排队评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
说起精细化教育理念,让秦兴军最为得意的是私人定制教学法,就是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辅导方法,指导每个班主任根据班级的情况制订详细的班级培优扶弱计划,各任课教师根据每个重点辅导对象制订扶弱方案,主动走进教室进行辅导。这种方法实行后,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放学了还有老师在为学生讲解习题,有的教师为了抢着给学生讲题还争论起来。久而久之,“到教室去,到学生中去”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经过老师们的付出和努力,学校由劣势逐渐转为优势,学生们的成绩有了大幅度提升。
2016级学生小惠,原本在县城上学,八年级下半年因英语成绩差而产生厌学情绪,后来转到张茹集中学。针对她英语成绩落后的情况,秦兴军组织3名英语教师联合为她制订英语辅导方案,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辅导。之后,她的英语成绩直线上升,今年中考她顺利考上了博爱县一中。
在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下,近年来,张茹集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特别是在今年中招考试中,该校68名毕业班学生有10人考上了博爱县一中,超额完成了县教体局下达的升学指标,其中有3名学生家长特地为学校送来锦旗,并感激地说,“如果没有秦校长的关心和努力,我们的孩子怎么能够考上县一中。”
如今,走进校长办公室,这3面锦旗首先映入眼帘,它们在默默地诉说着一位农村学校校长的坚守,映射着一个普通教育工作者的爱与责任。
“能看着学生考上一所好学校,再多努力和付出我也愿意。”采访中,秦兴军感慨地说,能为孩子们争取一个好的未来是他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