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学习实践丨新媒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加强黄河两岸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打造河南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为民营企业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上周本报最受关注的微新闻公布
焦作日报全媒体影响力不断提升
焦作地区政务微信排行榜
厉害了!国家信访局微信公众号推送我市信访相关新闻
 
   
  数字报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网上投稿 | 太极拳网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9 年12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强黄河两岸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打造河南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
□张 锟 邹小玲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 3jz 到 10655885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 42 到 106592066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weibo.com/jzwww焦作手机报weibo.com/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千秋大计的重大国家战略,是黄河流域九省区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担当,更是河南引领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重大发展机遇。河南地处中国腹地,地理优势明显、交通优势突出、区位优势独特,要借助黄河国家战略的东风,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打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在中原城市群和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聚焦高质量发展生态视野,拓展大都市区空间规划格局

  郑州大都市区地处黄河流域中下游交汇地带,地理生态完整,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丰富。要以系统治理为目标,拓展规划空间格局,构筑郑州大都市区生态系统,为上下游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创新发展理念。2019年初出台的《郑州大都市区空间发展规划(2018-2035年)》,明确了大都市区“一核、四轴、三带、多点”的空间布局,体现了绿色发展理念。郑州大都市区要创新发展理念,明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强化跨河连山发展意识,理顺山水林田湖草与城乡发展的关系。要聚焦高质量发展生态视野,在山川河流、古道滩涂、森林牧场、湿地草场、农业田园等沿黄区域繁衍多样性生物,在更大范围拓展大都市区空间格局。

  拓展规划空间。从黄河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要进一步明确郑州跨河连山和承上启下的空间格局,除了要将已有的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四个次级中心城市及郑州辖区各县市和开封的尉氏县、新乡的原阳县、平原新区、新乡县、焦作的武陟县等纳入大都市区规划范围外,还应将焦作的温县、孟州、沁阳、博爱、修武,新乡的获嘉、卫辉、封丘、延津、长垣,开封的兰考、通许、杞县,许昌的禹州、鄢陵乃至周口的扶沟等传统农业县市纳入其中,尊重域内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相处的基本机理,科学规划城乡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空间布局,提升和扩大区域内城乡建设空间调节能力和生态涵养统筹力度,促进城市乡村与山水林田湖草和合共生。

  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涵养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泉

  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存在明显生态功能差异,上游要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要作好生态保护,确保大河安澜。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是水的产流地,林与草是水的涵养地,湖与田是水的主动脉,要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涵养高质量发展的循环生态系统动力源泉。

  打通生态水系。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要加强水的治理,呵护好生命之源。郑州大都市区要统筹调度三门峡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武陟人民胜利渠工程和郑州、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引黄入市工程等蓄水储量和调水节奏,涵养沿黄生态循环需要,满足沿黄生产生活需求;要加强嵩山、邙山、南太行等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湖泊湿地保护,构筑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以高效利用黄河生态水系为核心,以郑州、焦作和许昌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经验为基础,对郑州、开封、新乡、焦作和许昌等地的河流、湖泊、沟渠和湿地等生态水系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并实现全域贯通,让黄河流域与郑州大都市区的河流湖泊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滋养的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创建绿色廊道。要协同山水林田湖草等资源,将建设绿色森林、提升植被覆盖率、创建田园综合体等指标作为涵养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创建以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廊道。坚持“三滩分治”的综合治理思路,在高滩区构建生产生活区的点状绿色廊道,在二滩区规划环河文旅生态步游道以及生态驿站等线状绿色廊道,在黄河两岸嫩滩区建设带状生态湿地公园绿色廊道,在黄河水源隔离带创建全流域绿色生态廊道。推动城乡生产生活和工业污染源治理,涵养水源和生态,让郑州大都市区以点到面持续发挥绿色廊道的辐射带动功能,实现沿黄地区“三生融合”发展。

  优化中原特色产业结构,完善高质量发展驱动机制

  郑州大都市区地处中原腹地,是国家粮食主产区,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心,也是中西部地区现代物流及商贸中心,承担着引领中原城市群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城市群迈进的重大使命。要优化中原特色产业结构,完善高质量发展驱动机制。

  守牢粮食安全。河南省享有“国人粮仓”“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的美誉,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要扛稳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要高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警示牌,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抓住国家释放的政策红利信号,挖掘具有中原特色的农产品,整合资源禀赋优势,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对“原阳大米”“新乡小麦”“温县铁棍山药”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域进行培育,积极创建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培育郑州大都市区现代农业产业园。

  创新装备制造。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在高质量发展中将发挥“压舱石”的作用。在黄河国家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叠加背景下,郑州大都市区要以智能改造、绿色改造和企业技术改造等三大改造作为主要抓手,打造区域增长典范和转型升级新样板,形成制造业梯队发展模式。以汽车及装备制造、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电子及新材料制造等主导产业发展龙头梯队,以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传统产业构建支撑梯队,以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装备和新兴信息技术等新兴工业产业培育潜力梯队。郑州大都市区制造业企业要尽快植入绿色、智能、技术的基因,打造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装备制造基地、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研发生产基地。

  健全服务链条。现代服务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郑州大都市区要以国家中心城市郑州为辐射源,以“四港联动”体系为依托,健全海、陆、空、网四条“丝绸之路”的服务网络链条,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商用和区块链等重点产业,完善绿色低碳的供应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为弥补黄河流域河南段不能通航的短板,发挥“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优势,培育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会展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和全球化发展。

  挖掘沿黄历史文化资源,激发高质量发展持久动能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要深入挖掘黄河两岸历史文化资源,抢占黄河流域文化高地,为郑州大都市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讲好“黄河故事”。要勇挑讲好“黄河故事”的重担,主动为“黄河故事”代言。要挖掘沿黄流域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神农尝百草等传奇故事的历史意义,也要赋予一代枭雄司马懿、百代文宗韩愈、布衣王子朱载堉、晚唐诗人李商隐、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等历史文人的时代价值,通过黄河文化博物馆、遗址公园、历史景观公园、艺术创作基地、文化品牌等形式传播“黄河故事”。

  创建文化地标。以黄河博物馆为中心,向上下游和南北岸拓展,筹建黄河文化博物馆群,创建黄河文化主地标。嘉应观作为浓缩的治黄历史博物馆,可以筹划建设“治黄文化博物馆”;在大河村遗址基础上,梳理黄河文化历史脉络,打造“仰韶文化博物馆”“龙山文化博物馆”“夏商文化博物馆”。以“中国黄河文化之乡”著称的武陟县,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历史条件,应定期举办“中国黄河文化节”,向海内外弘扬“治黄工匠精神”,通过主地标建筑和黄河文化节活动,持续向海内外传播、宣扬黄河文化,提升黄河文化和治黄成就的影响力。

  培育文旅品牌。要借助厚重的黄河文明和蜚声国内外的中原文化,打造黄河文化旅游的传承地。将黄河流域的山水资源、治水故事、黄河文明和丝路文化串联起来,以郑州黄河游览区为中心,以黄河小浪底、武陟嘉应观、兰考东坝头等为治黄工程节点,以嵩山、太行山、王屋山等为山脉主要节点,以少林寺、陈家沟、莫沟村等为特色小镇节点,培育治黄文化、山水文化、乡土文化、康养文化、太极文化、太行文化等精品旅游线路,并逐步向黄河上下游辐射,协同上游壶口瀑布和下游黄河东营入海口等著名景点,利用高铁、房车、游轮和低空等出行方式,打造沿黄文化精品旅游带。

  总之,基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背景,河南要加强黄河两岸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拓展郑州大都市区空间布局,涵养生态动力源泉、完善产业驱动机制和积蓄文化持久动能,打造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在黄河新时代发展中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新篇章。

  (作者分别为河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太行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员)

  学习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笔谈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