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玮萱
昨日,记者在解放区焦北街道民主北路社区采访时,该社区党委书记岳然高兴地谈起了连续4个月来,该社区文化阵地因解放区数字文化馆带来的变化。
2008年,为活跃辖区居民文化生活,民主北路社区建立了舞蹈室、乒乓球室等文化阵地。而通过一段时间运行,这些文化阵地对居民的吸引力并不大。2019年5月,为了激发辖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活动,该社区又新增了儿童绘本馆、洋爸桌游馆、少儿活动室等文化阵地。一时间,该社区文化阵地数量有近20个。但结果同样令社区工作人员感到失望,居民参与人数寥寥,且多集中在儿童和老人。
硬件有了,如何让其充分发挥作用呢?2019年9月1日,解放区依托“百姓文化超市”数字化平台,在全区建设了1个解放区数字文化馆总馆,并以街道为单位,在焦北街道、民生街道、王褚街道、七百间街道、焦西街道、焦南街道、民主街道、新华街道、上白作街道等街道的9个社区、村,和1个健康产业园区建立了解放区数字文化馆分馆,每个分馆委派文化专员。每天,文化专员会将基层文化资源及辖区居民文化需求上传至总馆平台。与此同时,总馆平台文化资源下沉,辖区居民通过“解放区数字文化馆APP”“解放区数字文化馆微信公众号”可享受更精彩、更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
岳然说:“每天,文化专员会通过分馆平台预告文化阵地将要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许多文化活动会由平台委派专家前来组织授课,深受居民喜爱。”据岳然介绍,自解放区数字文化馆焦北街道分馆运行以来,已吸引5000余人次辖区居民加入文化阵地。
在民主北路社区,记者还了解到,解放区数字文化馆的建立影响了新建小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通常,新建小区居民与社区文化隔着一堵墙,而数字文化馆建立后,新建小区居民开始主动融入社区文化生活。
解放区数字文化馆就像一张铺开了的文化数字大网,“网”住了辖区群众亟须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改变了解放区基层文化阵地设施使用率不高、开放时间不长、文化资源不优、服务人员不专等一系列问题,打通了解放区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助推了解放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标准化、精准化和社会化体系的建立。
解放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和毅介绍,解放区数字文化馆的运行带来了“三个不一样”:一是阵地利用率不一样。基层文化阵地免费开放服务时长从每天8小时,延长至每天10小时;二是文化资源配送质量不一样。解放区数字文化馆建设后,加大了资源整合力度,不仅使市级、区级优质文化活动充分下沉,而且通过“文化云盒”将海量的国家、省优质文化资源直接输送到基层群众身边;三是人才队伍建设不一样。解放区数字文化馆的运行破解了过去基层文化管理者非专业、非专职的难题,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提升了服务效能。
据了解,连续运行4个月来,解放区数字文化馆已发布了1200余场文化活动信息,其中可预约活动占比超过80%。其中,“解放益课”“解放剧场”等品牌活动深受群众欢迎。此外,解放区数字文化馆还引进了30多家市级、区级,以及来自文化市场的文化主体,形成了300多个配送“菜单”,根据群众点单,已经配送180余场优质的文化活动到分馆。
由“缺不缺”“够不够”转变为“好不好”“精不精”,解放区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从而有的放矢地取“乐”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