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博爱县残联紧紧围绕脱贫攻坚重点任务,紧扣服务好贫困残疾人主题,在强化残疾证办理、民生救助等工作的基础上,从残疾人增收致富方面着想,以打造助残基地为“根”、以服务群众为“基”、以促进灵活就业为“主”,积极开展产业扶贫探索,创新助残合作模式,培育和引导县天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省、市残疾人扶贫基地,增强了贫困残疾户自身“造血功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以打造助残基地为“根”
创新助残合作模式
该县残联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以残联为主导,创新工作方式,变过去的被动式选择基地促助残为现在的主动式培育基地抓助残,认真选取适合开展贫困残疾人帮扶项目的合作社,由县残联理事会审核确定后,纳入重点支持发展范围。同时,该县残联通过广泛调研、择优选用,以县天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协调县科技、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与省种子管理站、市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形成了“专家+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规模化、产业化新型经营模式,协调推进扶贫基地培育工作。在此基础上,该县残联还注重科技引领,引导县天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省种子管理站、河南农业大学、市农林科学院等专业院所开展合作,创新建立了确保单位面积土地收益最大化的立体种植模式。例如,在蔬菜大棚方面,通过合作关系的建立,该县天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四种四收”法,即外种甜玉米、内套礼品西瓜、中央栽小米椒、大棚与大棚之间种洋葱,大棚的年均收入超过2万元;在大田种植方面,采用“三种三收”法,即收了洋葱套种甜玉米,再种娃娃菜,每0.067公顷每年毛收入近1万元,还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根据季节变换和市场行情,种植辣椒、娃娃菜、怀菊花、水果玉米等,不仅丰富了产品种类、满足市场的多样性需求,还提高了合作社的抗风险能力。具体到工作实践中,该县残联以县天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运营主体,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负责提供种苗技术培训,保底价回收农产品,确保合作农户零风险、高收益。2017年以来,该县已带动500余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12户)增收致富;2019年种植规模达到193.33公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服务群众为“基”
助推脱贫攻坚事业
该县残联以县天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围绕扶贫助残,积极开展“前中后”全程服务,产前做好“一篮子”供应,为残疾人种植户免费发放苗种、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产中做好“一条龙”服务,专家技术指导、种植管理培训等配套服务一应俱全;产后做好“一站式”销售,合作社上门按高于市场价统一回收,让残疾人坐在屋里就能卖高价。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户的种植技能,该县残联指导县天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农业、科技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接,建立了综合性农业科学知识服务平台“农科网校”,为农户提供在线学习交流、新农业种植服务,并以“雨露计划”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依托,开办技能培训班,目前累计培训残疾人391人次,其中建档立卡残疾人87人。同时,该县残联积极开展农户观摩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县内外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成果,让农户得到了实惠。此外,该县残联还引导县天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先后注册豫博天赐、怀隐2个农产品商标,并通过创立电商品牌,实现“线上接单、线下生产、物流发货”的完整闭环,延长了产业链条,为贫困户提供了从种植、加工到包装、转运等多环节的工作岗位。眼下,该县天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与山东枣庄蔬菜批发市场、郑州万邦物流园等商家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贵州老干妈集团的二级供应商。
以促进灵活就业为“主”
探索六大带贫模式
该县残联以残疾人就业需求为导向,依托县天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营平台,探索六大带贫模式。一是直接带贫。通过免播、免肥、免种苗,为112户贫困户节支增收3.8万元。二是托管带贫。对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贫困户,实行“保姆式”服务,全程托管;目前,合作社已累计流转17户无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贫困户土地,流转费每0.067公顷800元,贫困户将政府补贴的600元辣椒苗进行入股,由合作社统一耕种,合作社按30%的收益为贫困户分红。三是劳务带贫。在合作社长期务工贫困户2户,每户年收入可达2.5万元,农忙时贫困户务工人数在150人至200人,人均收入每天60元。四是培训带贫。除承办“雨露计划”培训外,还适时实地对贫困户种植的产品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五是订单带贫。对贫困户所有种植产品签订合同,按合同价收购。2017年与贫困户签订菊花收购价为每公斤6元,高出市场收购价1元,当年共收购菊花12.5万公斤,种植户增收12.5万元。六是“1+6”服务联盟带贫。以县天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周边5个县的6个合作社联盟经营,覆盖260户贫困户,每户年增收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