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昨日开幕,记者在代省长尹弘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注意到,与焦作有关的元素不在少数,一些焦作经验、焦作贡献被省里借鉴推广,记者梳理了部分焦作元素进行分析,以飨读者。
报告在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部分提出,扩大升级金融服务平台覆盖面,持续开展民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三年行动,着力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多倾听企业家意见,多理解企业家的不容易,多帮助企业破难解困,让企业家舒心、安心、专心于实业发展。
焦作智慧金服在“政金企服”之间架起了“发展金桥”。我们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聚焦融资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在全省首家设立“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中介服务商”紧密对接的智慧金服平台,并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帮助银行、企业建立完整的信用信息通道,截至目前,银行通过平台放款达355亿多元,没有一笔不良贷款。这一做法被银保监会、央行点名表扬,被央视《新闻联播》专题报道,全国各地到焦作智慧金服调研指导、学习考察已达100多批次。
“企业纾困360平台”助力企业解决“疑难杂症”。在全省首家设立“企业纾困360平台”,着力提高行政综合服务效能。企业通过窗口、热线电话、网络三种途径向360平台反映问题,平台受理后梳理分类,确定承办单位,按责转办,承办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办结并反馈至企业。自2019年7月运行以来,该平台累计受理事项1551件、办结1455件、满意率达96%,其中,许多事项是困扰企业多年的“疑难杂症”。
报告抓项目建设部分提到“建成太焦高铁河南段”,在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部分提出,深化郑汴、郑许、郑新、郑焦一体化融合发展机制,拓展郑州大都市区承载发展要素空间。
我市紧紧抓住郑州大都市区门户城市这一定位,全方位多领域推进郑焦一体化。完善顶层设计。积极对接郑州大都市区发展规划,深化落实“1+N”合作协议,编制完成了郑焦一体化发展规划、郑焦产业带规划。坚持交通先行。国道234焦郑黄河大桥建成通车,为郑焦一体化构建了新的快速通道。加快推进孟州至偃师黄河大桥和国道207焦温快速通道建设,积极谋划詹店、东海大道南延、焦温快速通道南延3座黄河大桥,配合推进太焦高铁、呼南高铁、焦济洛城铁和沿太行高速、焦平高速等工程,内联外畅的大交通体系正在形成。注重载体建设。打造南部产业新城和武陟华夏幸福产业新城,推进郑焦产业协同发展,目前,南部产业新城实施的产业项目达28个。扩大与郑州航空港的战略合作,加快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试点城市建设。同时,我市印发了年度重点任务清单,明确了31项重点任务和总投资518亿元的58个重大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86.8亿元。出台了“两山两拳”战略实施意见和近期行动计划,推动“两山两拳”建设上升为省级重大布局,纳入郑州大都市区建设“五大行动”“五个清单”,“两山两拳”区域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带启动建设。
在前不久召开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市提出要借郑州作为全国6个发展势头较好的大城市,2019年更是入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的机遇,深入推进郑焦一体化发展,在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隧道等项目建设的同时,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积极承接郑州产业转移,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力度。要发挥优势,围绕我市发展定位,深入研究周边地市发展状况,主动与中原城市群城市合作,吸引各类资源要素向我市汇聚,积极引领区域发展大局。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豫西北、晋东南通道节点城市和物流门户的独特优势,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郑州大都市区区域物流枢纽中心。
报告在谋划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部分提出,抓住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历史机遇,立足河南在黄河流域的独特区位,重点围绕全面加强沿黄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黄河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沿黄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以及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领域,主动对接国家规划纲要,谋划实施引黄灌溉及调蓄、沿黄生态廊道、河道和滩区安全综合提升、重要支流治理等重大项目,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浓墨重彩的河南篇章。
作为沿黄重要节点城市,刚刚过去的2019年,我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把谋划长远和干在当下统一起来,在全省率先启动编制完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积极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清理黄(沁)河违建33.8万平方米、垃圾34万平方米,不断加固253公里黄(沁)河堤防,强力推进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保护。
在2019年底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上,我市提出了“四城四区”的发展定位,即建设中原城市群和豫晋交界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郑州大都市区门户城市、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城市、宜居宜业生态文明城市;争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打造中原经济区先进制造业先导区、康养产业发展示范区。这既是我市的发展定位,也是远景目标。
报告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部分中提出,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农村信息、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市注重基础设施投资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特别是把创建“四好农村路”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先手棋。截至目前,累计完成精品创建3919公里,全市6个县(市)中已有孟州、沁阳、武陟创建成省级示范县;孟州、沁阳还创建成了省“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孟州的王园线还是全省五条最美农村公路之一。去年7月16日,省委、省政府在我市召开了全省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助推乡村振兴现场会。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主流媒体对我市创建情况进行了报道。
我市持续做好“四好农村路+”的文章,“四好农村路+产业”打开了产业产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通道;“四好农村路+旅游”带火了五星级民宿云上的院子,让“老家莫沟”颜值更靓,把云台冰菊小镇等30多个休闲农业精品点更好地推向了市场;“四好农村路+扶贫”推动了城乡互联互通,为贫困地区带去了人气财气,加快了脱贫步伐,2019年实现1.59万人脱贫、68个贫困村退出,全市190个贫困村已全部退出贫困序列;“四好农村路+休闲康养”极大改善了公路沿线农村环境质量,带动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治行动”加快推进,六县(市)全部建立了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机制,农村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5%、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迈出大步伐、黑臭水体全面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