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每个国民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基。2019年,市卫生健康委“守初心、担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健康需求,主动作为,攻坚克难,不断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用实绩交上一份精彩的民生答卷。
【集中“医养”】 破解脱贫攻坚最后难题
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失智失能残疾人占到80%,这些家庭如何脱贫成了脱贫攻坚的“硬骨头”。为解决这一难题,2019年,我市把医养中心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建立了“党政主导、卫健牵头、部门联动、财政保障”的工作机制。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着眼精准脱贫不落一人的目标,立足无缝对接老龄社会,延伸医疗卫生服务,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市卫生健康委实行“1314”工作推进法,即1个规划引领(《焦作市医养中心建设发展规划》)、3个专班推进(业务指导、协调督导、政策研究专班)、1个智库支持,构建了医中建养、养中办医、医养签约、医养一体4种医养融合模式。牵头制订了《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医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进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医养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医养体系建设的思路目标、规划布局和主要任务,构建了医、养、护、康、防“五位一体”的服务体系。
截至2019年年底,我市基本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失能失智重度残疾人医养体系,投入建设改造资金2亿元,运营资金803万元,设置医养床位3326张;规划建设的45家医养中心如期完成,共入住1434人,实现了医养一个人、幸福一家人、解放一群人、小康路上不落一人的目标。《半月谈》《人民代表报》等众多主流媒体报道了我市的做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我市医养体系建设走在全省前列,“两定制兜底线”健康扶贫模式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六大中心】
打造焦作区域医疗高地
世界卫生组织将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不孕症列为世界前三大疾病。以群众疑难重症医疗需求为导向,2019年年初,市卫生健康委启动了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依托市人民医院、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焦煤中央医院,规划建设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肿瘤、中医脑病、辅助生殖和创伤6大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多方筹措资金1.12亿元,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引进、设备配置及医疗质控,加快6大中心建设。
为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规范相关病种的临床诊治流程,提高疑难疾病的诊治水平,推动医疗机构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市依托区域医疗中心,在全市遴选了7个临床诊疗中心和7个质量控制中心并实行动态管理。同时,依托区域医疗中心评审确立了15个市级重点医学实验室,着力提升区域医疗中心科研能力。
截至2019年年底,(心血管)胸痛中心、(脑血管)高级卒中中心已通过国家验收命名,生殖医学被确定为省医学重点培育学科,其他3个中心将在2020年6月前,接受省级评估,持续提升全市重大疾病救治水平。
【深化医改】
提质降费做好“联”“共”文章
建设和发展城市医疗联合体和县域医疗共同体是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释放优质医疗资源,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整合县乡医疗资源,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市三级、二级医院牵头组建了15个医联体,推进医疗资源重心下沉,把更多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优秀人才、先进技术引向基层。同时,我市在温县、沁阳市、武陟县持续推行县域医共体建设,构建“县乡村一体化”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使“分散化”的资源整合成有力的“拳头”,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我市持续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促进医联体、医共体内部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更好推动医疗向基层和家庭延伸。2019年,全市共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505个,签约237.6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7%,老弱慢病等特殊人群签约率达80%,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城乡低保家庭等困难群体签约率达100%。
为进一步降低群众医疗负担、缓解看病贵问题,我市推动医药向灰色药价开刀,建立集中采购机制,实施集中带量采购,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用药成本。组建药品耗材监测联盟,实行总药师制度处方抽查点评,促进合理用药。2019年年底我市公立医院又全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随着医用耗材加成的全面取消,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激发医护人员活力,统筹推进相关综合配套改革,规范引导医疗行为,进一步促进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充分发挥医改政策的叠加效应,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医改红利。
【健康促进】
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提升健康素养,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健康素养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基本技能素养、基本医疗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等。
为促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2019年,市卫生健康委联合多部门全面推行“621”工作模式。“621”工作模式为:“6进”,即健康教育进家庭、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2建”,即加强基层健康教育阵地建设和队伍建设;“1帮扶”,即市级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各县(市)区,快速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等,形成健康促进工作的长效机制。
为把健康的金钥匙送到群众手中,市卫生健康委选聘147名健康科普巡讲师,各县(市)区也成立健康科普巡讲队伍,建立全市健康科普巡讲专家师资库,深入开展健康科普巡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活动。2019年,共指导全市组织医疗机构和专家开展各级健康科普巡讲2394场,覆盖人群达14万人(次);各级完成乡村医生科普技能全员培训371场,培训村医13760人(次)。
与此同时,市卫生健康委还着力建立健康教育网络,营造公共场所健康教育宣传氛围,加强媒体宣传,开展健康科普能力大赛,开展禁烟控烟特色活动,推进健康促进县创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促进健康理念的提档升级,全市居民的健康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有效提升,全员参与,共建共享健康焦作。
【弘扬中医】
传承祖国医学特色优势
“国医堂”是建在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综合诊疗区,为群众搭建中医药服务平台,发挥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重要作用。目前投入资金1080万元,在全市乡镇卫生院已建成72个“国医堂”。2020年5月份,全市乡镇卫生院“国医堂”建设将全面完成,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在推进中医药传承方面,我市持续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2019年,焦作市中医院2名中药人员被国家确定为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1名临床医师被确定为西学中骨干人才。2019年,我市第六期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138人通过考核顺利结业,累计培训人数达到897人。启动我市首期仲景学堂学术传承培训班,培养一批中医理论扎实、能熟练运用张仲景经方治病防病的中医医师。
【关爱重点】
夯实全民健康重要基石
在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健康问题中,市卫生健康委更加注重突出对妇女儿童、残疾人和困难群众等重点人群的关心和关爱。
妇女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重要基石,事关千万个家庭的幸福。近年来,宫颈癌、乳腺癌成为威胁妇女生命的两大杀手,而对“两癌”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市卫生健康委以落实重点民生实事为抓手,组织医务人员走乡村入社区,宣传宫颈癌和乳腺癌、预防出生缺陷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知识,普及健康教育,精心组织筛查。2年来,共完成宫颈癌筛查9.88万人,查出疑似病例6208例,确诊62例;完成乳腺癌筛查10.06万人,查出疑似病例4998例,确诊101例,免费金额1279万元,有效促进了适龄妇女的身体健康。
在儿童健康保障方面,市卫生健康部门着力在筑牢儿童健康免疫屏障上下功夫,在全市已全部建成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工作标准和服务质量,规划建设108个预防接种示范门诊,目前已建成105个,累计投入1305万元,将于今年5月完成108个示范门诊建设任务。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规范化管理,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全面实现疫苗接种全流程可追溯,儿童家长可享受疫苗接种实时提醒、批次查询、自助查验等个性化服务。
为呵护好儿童眼睛,我市去年还开展了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免费为21.1万名儿童进行了眼保健和视力筛查服务,并做好视力防控知识的宣传工作。
耳聪工程是解除贫困听障儿童、耳病患者痛苦的大型公益慈善活动,经过我市的积极争取,2019年,第二届“耳聪工程”慈善救助活动在我市开展,10余名香港和国内知名专家教授在市五官医院为我市42名贫困听障患者实施手术,减免患者费用6万余元。联合市残联开展了“贫困白内障复明工程”,为100名贫困患者减免手术费用10万元。
2019年,省慈善总会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慈善援助项目落地市第五人民医院,经济困难的下肢静脉曲张射频消融微创手术治疗患者享受该项目的手术费用补助。70余名患者获得救助资金20余万元,大大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缓解了群众看病贵问题。
中华健康快车是专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的慈善项目,经过我市的反复争取,2019年中华健康快车再次停靠我市,国内顶尖眼科专家对初筛患者进行评估确诊,成功为1129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免费金额805万元,为困难群众送上光明。
(本版图片由市卫生健康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