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董柏生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都是重大国家战略。各级党委、政府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都在积极谋划重大项目,制订发展方案。在2019年12月20日举行的焦作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上,我市确定了“四城四区”的发展定位,提出了争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目标。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加强战略统筹、问题研究、组织推进,高起点谋划黄河流域重大生态保护修复、防洪减灾、黄河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工程”“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浓墨重彩的河南篇章”。政府工作报告的安排和部署,让出席省两会的焦作代表、委员倍感振奋。
焦作团代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岳中明说,黄河之重,重在河南;黄河之险,险在焦作。郑州是黄河沿线重要的中心城市,洛阳是黄河之畔的千年古都,焦作是黄河出山谷入平原的第一个节点城市,有众多黄河历史遗存和景观,三市地缘相近、产业相连、人文相融,在河南乃至整个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焦作市提出争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具有现实的长远意义。省委、省政府要依托郑(州)洛(阳)焦(作)金三角谋篇布局,规划建设交通联通、产业链条完善、文化底蕴深厚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郑洛焦核心示范区;要依托劳动力、产业等优势,尤其是郑洛焦的区位优势,使河南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
武陟县是“地上悬河”的起点、黄河和沁河的交汇处,一部武陟史就是半部治黄史。历史上许多著名“河防事件”、治河人物与武陟县息息相关,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新中国第一个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都在武陟县境内。该县是全国唯一的中国黄河文化之乡。“按照市委对武陟提出的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样板、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标杆、黄河文化传承新典范、郑焦一体化发展新高地的‘四新’要求,我们将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用好嘉应观、人民胜利渠等历史文化遗存,建好黄河文化博物馆,讲好武陟‘黄河故事’,开展好以黄河为主题的文体活动,加快文体旅融合发展,打造富有时代气息、彰显黄河文化、独具地方特色的靓丽名片。”省人大代表、武陟县委书记秦迎军说。
省人大代表、温县县委书记毛文明表示,温县要按照焦作市委提出的“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当样板做先锋”的目标定位,加快推进太极拳大学、印象太极、太极文旅小镇、太极康养小镇等项目,努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同时,积极对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在编制的《黄河文化国家公园规划》,争取将其纳入国家规划,为焦作争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作出更大贡献。
省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校长杨小林说,该校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焦作市进行了全方位合作,成立了太极拳学院、太极文化研究中心,助推太极文化走向世界;成立了云台山旅游文化学院,打造焦作旅游文化品牌,并于2019年年底成立了黄河生态文明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省社科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为黄河流域及我省生态保护、区域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人才支撑。
省人大代表、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马春明建议,要加大沿黄旅游线路的开发力度,由沿黄县市共商、共建、共享黄河文化国家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和推广以黄河为主题的国家线路和区域产品,围绕项目、景区和城市建设,打造新时代国家旅游线路。要加强艺术院团和旅游集团的战略合作,打造一批观众和游客喜闻乐见的文化演艺项目,形成文旅融合力量,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委员、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焦作市文联主席米闹建议,我省有关部门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在建设公立黄河文化博物馆的同时,给予民间收藏家以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民间更多的有关黄河文化的遗存得到保护,记忆更多地融入当代,以在更宽广领域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在设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郑洛焦核心示范区的谋划推进中,焦作先行了一步。”省人大代表、市发改委主任唐毅说,焦作积极对接国家、省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加强与郑州大都市区空间规划衔接,加快编制焦作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与郑州、洛阳共同谋划一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试点,促进区域协调联动、集约集聚发展。以“两山两拳”上升为省级重大布局为契机,依托焦作沿山沿黄,郑州嵩山、黄河风景区、洛阳黄河湿地等资源,推动“两山两拳”强强联手、优化融合,大力实施“两山两拳”区域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带、“两拳+”提升等重大工程,合力推进一批体育健身、文化体验、康养度假等项目,共同开发一批黄河文化、太极文化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努力培育黄河文化旅游新亮点。将联合郑州、洛阳共同推进环境协同治理,扎实推进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打造堤内绿网、堤外绿廊、城市绿芯的区域生态格局。保护修复黄河中下游分界点等黄河古文明遗存遗址,加大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力度,培育“千年运河”文化品牌。加快推进百里黄河生态文化长廊、焦作黄(沁)河安澜博物馆等项目,努力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