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原文钊
本报通讯员 王 欢
保障房托起“安居梦”、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小房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进万家……2019年,山阳区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从百姓盼望出发,扎实推进民生实事工程,给居民生活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一个个“百姓梦”的实现,让普通居民眼里的发展成果不再仅仅是“统计数字”,而是普惠千家万户的涓涓细流,是溢满在心里的幸福感、写在脸上的满意度。
房子有着落
日子更踏实
9年前,山阳区定和街道小庄村村民张胜利一家四口还住在老房子里。自南水北调中线主干渠征迁开始后,小庄安置小区受土地证办理、高压线迁建等因素影响,建设进度严重滞后,迟迟不能回迁。如今,张胜利一家已住进安置小区一套124平方米的新房里,一家四口其乐融融。“这里绿化好,健身设施齐全,住在这里比以前的条件好多了!”张胜利说。
百姓所盼就是山阳区委、区政府努力的方向。为圆百姓“安居梦”,山阳区将实施住房安居工程、改善经济困难家庭居住条件、改造老旧小区等列入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近年来,该区探索创新“党群360工作法”,先后投资5600万元,实施了5批201个民生项目,解决了老旧楼院灯不明、路不平、气不通等民生问题3万多个,99个无主楼院、234个老旧小区全面覆盖,有效提升了楼院创建水平,打造了云台小区、乡新院、沁北电厂家属院、凤凰小区等一大批精品示范楼院。同时,该区高效整合楼院周边资源,完善配套设施,服务上档升级,让群众“不出小区门,啥事都好办”。
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是人民群众的期待,也是区委、区政府应尽的职责。百城提质、水体治理、户厕改造、公共设施建设……一项项住房项目的落地,让越来越多的百姓在生活中积攒了信心,触摸了幸福。但该区安居建设的步伐并没有停止,目前,弘正·香山苑、弘正·汉北苑、弘正·金山苑等6栋安置房主体已封顶。到2020年年底,全区6个安置房项目的66栋楼的主体全部封顶,极大鼓舞了征迁群众的信心,回应了社会关切。
均衡优质资源
提升育人水平
为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山阳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课题带动,加强学生生活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培养,开展菜单式教师队伍培训,提升培训效果。一年来,该区共有83名教师在省级以上优质课等活动中获奖,教研员袁慧老师主持的市级名师工作室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数学颁奖盛典,东环小学教师姚秀萍被评为新教育全国十佳榜样教师;申报省、市级课题63项,结题34项,申报省级成果12项。
山阳区还积极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积极推进家校合作新模式,精心打造建立家长委员会“1512”工作模式,出版了《山阳区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教材,围绕教材开展了近100场家庭教育公益讲座,教材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该区还积极推进盟区管理模式,在3所学校实现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教育盟区管理,由区教育局搭建平台,采取“1+1”的组建形式,将一所龙头名校与自身发展能力弱的学校结成办学联合体,通过集团化、学区联盟化办学模式,形成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协作创新的办学新形势。目前,该区建立以市十七中、焦东路小学、塔南路小学为首的3个盟区,搭建起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最优化、最大化。
山阳区把“空调进教室”作为重要的民生实事,采取“财政包干、部门实施、学校管理”的办法,由区财政局投资365万元,为全区22所学校加装空调650台。经过精心实施,山阳区所有公办学校的319间教室、331间功能室实现了空调全覆盖。不仅如此,该区还积极优化办学条件,投资约3500万元,积极推进市第二幼儿园、市第三幼儿园改扩建和富康路学校等建设项目。
精准医疗服务
保障群众健康
山阳区艺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赵占仙与陶一家属院居民谢如宇夫妇签约以来,一周至少主动登门一次,为他们量血压,作健康辅导。“我和老伴儿年龄大了,都患有高血压病,赵医生每周都为我俩监测保健,让我们很安心。”谢如宇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极大拉近了医生和患者的距离,为居民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就医服务。
“小房子”工程即“小房子”模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19年6月份以来,山阳区卫生健康委通过全面摸底排查,绘制出辖区社区楼院的平面图,清晰标注楼层结构、户主姓名、电话号码、家庭人数、健康信息,实现家庭医生团队对服务对象进行精准定位、精准服务,极大地提高了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效率。目前,山阳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小房子”工程已竣工,均可以使用形象、直观的可视化电子档案通过点击界面查阅信息。
居民王美心在澳门旅游期间身体不适,家庭医生通过电话精准指导,为她及时治疗赢得了时间。目前,该区7.8万户27.8万人已经全部纳入家庭医生服务范围,覆盖面达100%,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运用信息化手段精准高效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县区,随时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