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雷,是市中医院糖尿病肺病科二区主任,也是我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防治技术指导组成员,及参与沁阳市确诊患者治疗的中医专家之一。昨天,记者在市中医院人民院区专家门诊见到他时,他已经从沁阳回来3天了。
“现在患者情况怎么样?在沁阳待了几天?”记者提出了最关心的问题。
“还好,目前患者状况稳定,并逐步向好的方向发展。我在沁阳市人民医院待了4天。”张春雷笑着说。
1月27日,原本接到通知是到沁阳市进行确诊患者会诊的张春雷,到了之后才知道,是让他与另外几位专家参与对患者进行中医方面的救治。随即,他们与当地医院的医生投入到对患者中医治疗方案的商讨中,并在他的倡导下,结合国家给出此次疫情的第四版治疗方案中的中医治疗内容以及患者舌边尖发红、舌苔黄厚腻等症状,拿出了以化湿降浊、解毒清热、芳香避秽的“甘露消毒丹”为基础方进行加减的中医治疗方案。
“这个是‘经方’吗?”记者问。
“不是,是一个‘经典方’,出自清代,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因为疫情发生时,正是小寒、大寒的节令,而且疫情发生前期,武汉曾连续阴雨天气16天。同时,前期中医在参与武汉患者的治疗中,发现仅仅用清热药效果并不明显。之所以用这个方子,是根据中医因时、因地、因人的原则,并参照国家的中医药指导方案,我们判定,患者病性属于湿热,且以湿为主。”张春雷说。
在给患者调整了中医治疗方案后,该患者嗓子疼、咳嗽等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张春雷在密切关注了患者的病情进展后,于1月31日下午返回医院。回来后的第二天,张春雷又根据当地医院反馈的情况以及前期治疗中掌握的一些信息,给出了“藿香正气散+麻杏苡甘汤+莲苏饮”的加减方案。
“为什么调整了方案?是患者病情加重了吗?”记者问。
“那倒不是。回来之后,我与当地医院医生保持联系,他们每天都要将患者的身体情况反馈给我,我根据情况将方子改成了已化湿为主、清热为辅的这么一个方子,加起来12味药,目前看来患者症状及各项指标逐步好转,病情趋于稳定。”说到患者现在的病情状况,张春雷非常高兴。
“那对目前的疫情防控您怎么看?”记者提出了最纠结的问题。
“我非常有信心。我查了一下,东汉时期,征战频仍,时疫频发,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应时而生。而到明清两代,中医就开始对传染性疾病进行了更深入探索。后来医学大家叶天士创立的温病学派就是在反复与瘟疫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温病学派也是目前中医发展史上唯一可以与张仲景的伤寒学派相提并论的学派,号称‘双峰并峙’。再后来,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先后爆发的几次乙型脑膜炎,在当时缺医少药的年代,也是中医大家结合‘白虎汤’‘白虎+苍术汤’等,救人无数。”
告别张春雷,记者心情好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