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中午,与家人聚餐,我一句发声,儿女们、特别是老伴儿随即冲我强烈抗议!因为我要去人们绝不爱见、除非不得已才光顾的地方——医院上班。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这个春节过得有些手足无措。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正在气势汹汹地向全国袭来。一场群防群控的疫情阻击战已经打响,一道道命令在不断发出,全国都紧急动员起来,特别是医护人员,他们奋战在抗疫一线。
我并非医生,也不是护士,而是退了休的公务员。不过,退休这9年,我一直受聘于温县人民医院,负责宣传报道工作。9年的日日夜夜,耳闻目睹,我深深体会到医学是爱的产物,医生是最优秀、最值得崇敬的群体。
“春节假期延长,你又是临时工,都70岁了,冒那险图啥?”老伴儿极力劝阻我上班。我当然知晓疫情病魔的疯狂可恶。然而,9年杏林熏陶,使我走近医者,倾心医者,对医者这一职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我除了被可歌可泣的白衣天使精神感召以外,此时此刻,脑子里还萦绕着一个温馨、悲壮的镜头。这镜头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紧紧地吸引着我,催促着我赶去医院,去采访、去探究镜头里的故事。
初五早晨,与我同在温县人民医院工作的朋友,发我微信里一张图片:一男一女,俩人都穿着防护服,女士小鸟依人地依偎在男士的怀里,男士含情脉脉地为女士整理防护服。朋友留言:“我院医生为其妻、重症病室的护士整装壮行。”阅文视图,顿时我心潮涌动着荆轲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慷慨热流。
初六一上班,我就联系了照片里的那位护士郝丽丽。恰巧,她刚下夜班。二十七八岁的她,清秀的瓜子脸,双颊被防护眼镜勒得隐隐出血,双手也被手套内的滑石粉和无数次消毒液浸泡得血丝纵横。采访悉知,她是刚生完孩子两个月的新妈妈。她本该在家安养6个月,但眼见武汉疫情严峻,全国严防死守,温县人民医院重症室人手短缺、患者剧增,她便一天给护士长连打三次电话请战,毅然抛下婴儿,让年老体弱的婆婆照看,自己奔赴到艰险繁重的护理危重病人的岗位。
采访间,她一气喝下两瓶水,笑着抹一下嘴角,感叹道:“10个小时没喝一口水了!”我问:“为什么?”她说:“重症室是无菌室,穿戴上那一身行头,出去一次,肉体裸露空气一次,都得消一次毒,废弃一套防护服,头套和护目镜要400多元。一班几次出去,耗材费财,防护材料紧缺啊!再说,病人那么多,也根本没时间,所以不敢喝一口水,怕……”我问她:“十来个小时,总要上厕所吧?”她看着我羞涩地含笑摇头。几经追问,她才委屈地眼噙泪花说:“穿纸尿裤呗。”问起那张照片,她笑道:“那是我休产假60天上班的第一天,医生老公生怕我忘记防护要领,帮我整装,送我进重症病房工作呢!”
郝丽丽和全国的医务人员一样,他们岂不知这次疫情之险恶?但是,当国家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义无反顾地冲在抗击疫情最前线,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是民族之魂、文明之光。
上班这几天,我采访了温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负责人、共产党员杨登峰。
大年初一,休班的他正陪着父母妻儿吃团圆饭,一接到医院电话,他即刻放下碗筷,飞速赶赴工作岗位。医院发热门诊是这次抗击疫情的“前沿阵地”,每天直面发热门诊的患者众多,风险最大,然而他却说:“若有战,召必回,我是党员,必须冲在前面。”
发热门诊每天要接待几十位患者,最多时要接待100多位。疫情发生后,许多群众都会到这里诊查一番,去去心病。杨登峰说:“其实不少群众心里就是紧张,我们每一位值班人员也会拿出十二分的耐心为大家解释。”发热门诊的医生、护士,他们的工作和休息的地方都在发热门诊处,与外界完全隔离,既不能和其他同事接触,还要远离家人。自从来到发热门诊,杨登峰已经十多天没回家了。“今天上岗前刚和女儿通了视频电话,女儿画了一幅春暖花开的画,说等疫情结束了,全家人一起去看花儿!”说这些的时候,杨登峰的眼眶有些湿润。
采访刚刚办理过退休手续的医生田素萍、护士王素贞,得知她们在院部吹响防控疫情集结号时,随即向院部递上了摁着红手印、重新上岗的决心书,她们说:“发热病人的分诊工作我们最熟悉,关键时我们不上谁上!”就这样,她们从大年初一到初八,一直坚守在发热门诊,与患者在一起严防死守战疫情。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医务工作者舍小我、为大我,不计报酬,无论生死,明知危险偏要冲向前的天使情怀,彰显着我们的人民在国家有难时,心连心、情相拥、爱相通,守望相助、和衷共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