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地区,人们常见大王庙。焦作黄沁河沿线的重要堤防与渡口处就有多座大王庙。
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黄河水神不是“龙王”而是“大王”呢?现在,让我们来听一听我市黄河文化专家杨保红的解释。为了深入了解焦作黄河文化,他曾对焦作黄沁河沿线大王庙一一考察。
原来,明清以后,黄河水神的形象已不再是龙王一统天下。在沿河居民、渔夫、船工、治河官员与河工中,普遍崇信由治水有功者转变的“大王”。也就是说,如今在焦作大王庙里供奉的都是治水功臣。由于他们治水有功,沿河居民将其由人幻化为神。如,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陟嘉应观就是各时期治水“大王”集聚的庙宇。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武陟筑坝堵口成功后,雍正帝敕命于堵口处建造龙王庙宇。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九月初二,皇帝御笔亲书碑文刻于庙内铜碑,内称:“特命河臣于武陟建造淮黄诸河龙王庙”。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元月二十四日,庙宇建成,河臣齐苏勒请求为神像开光。然而,齐苏勒请求开光的主神并不是人们所熟知的龙王,而是“金龙四大王”。这座“金龙四大王”的庙宇后来又被赐名嘉应观。庙内主神谢绪是南宋会稽金龙山人,在元军攻入临安时他奋然投江,后被朱元璋敕封为“金龙四大王”。
除了尽人皆知的嘉应观外,杨保红还介绍,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之前武陟莲花池一直是沁河险段,据道光年间《武陟县志》:“金龙大王庙,在莲花池堤上,明万历庚寅年奉勅建,国朝康熙四十七年,知县刘廷用重修。”沁河岸边的西大原村堤脚旧时有大王庙,现存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六月所立碑石上说,庙内供奉的是黄大王、谢大王(指谢绪)。
黄大王,本名黄守才,河南偃师人,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腊月十四日出生。他自幼失去父母,跟随当船夫的舅舅长大,民间传说他大量治水济民的故事。
武陟木栾店文星街正对的沁河堤半坡,旧时也有大王庙。遇沁河涨水,庙里就有小蛇出现,人们都说是龙王显灵了。如今庙已不存,遗留有一通过石碑,通高1.27米、宽0.59米、厚0.18米。上部篆刻:“烜赫云长,天心炎嗣,鸿毛厥生,泰山其义,既显香略,未酬香志,英风千载,崇祀百世。”下为阴线金笔刀法单线条刻关羽像,碑阴刻小斧劈皴山水图。文图作者均为周万书。碑侧刻捐款人姓名,落款为“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
武陟詹店村在清雍正年间以前是黄河堤防起点,村外堤脚下有一座大王庙,庙内所存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碑刻上记载有地方与河道官员集资建庙的情况;黄沁河交汇处的姚旗营村大王庙始建年代不明,供奉谢绪、黄守才、朱之锡、栗毓美“四位大王”。朱之锡是清顺治年间河道总督,栗毓美于道光年间任河道总督。
孟州市西南元代修有小金堤,是黄河屡决之地,清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又修新小金堤。该堤堤脚外也有一座大王庙,门额上悬挂的“总理江河”的落款日期为“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
杨保红说,后来“金龙四大王”从保安澜、护国家,进而发展成为商业神、平安神等,不少地方将其与关公并祭。
博爱县城内的大王庙,创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据碑文记载,山西临汾商人刘尚科在苏湖运货返回时,遇到大风浪,遂念诵大王经卷、祈求保佑,乃得到平安。为感谢大王神恩,他与同乡200多名晋商集资修建了这座大王庙,当地100余名商人闻之,也纷纷捐资共襄圣举。